怒江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消逝的古城-河北磁县讲武城遗址(魏郡武城县)(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

网络整理 2022-05-21 最新信息

讲武城遗址,位于磁县城南漳河北岸讲武城村。讲武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地处邺城遗址之西,拱卫着这座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故都。

讲武城在唐代之前称武城,秦汉时为魏郡下辖的武城县。宋代以后改称讲武城。传说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后,经常活动在这里,把此地作为培养武将的基地。

曾经,在漳河两岸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封土堆,传说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其实都是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墓葬。足可见古城地理位置的优越。

消逝的古城——河北磁县讲武城遗址(魏郡武城县)

讲武城遗址相对位置

一、古城概况

讲武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城南漳河北岸讲武城村西面和南面,南达郑卫,北通燕赵,原是南北长,东西窄,因南部被漳河冲毁,残存遗址则相反为东西宽,南北窄;南城墙被漳水冲没,西城墙与东城墙各被冲毁一部分,北城墙还有7段,遗址墙基宽为17-26米,墙体最宽处大约有9米,窄处仅有3-4米,最高处近9米;从城的东北角至西北角长1169米,东墙残存200米,西墙尚存920米,墙址残高2-9米,上宽6.5米,均为黄土堆积而成,在土层中间散落着很多贝壳。

消逝的古城——河北磁县讲武城遗址(魏郡武城县)

平周尖足布

在讲武城内路沟的断壁上,往往露出灰土堆积,东部与西南部一带露头最多。采集到的遗物有素面半瓦当、泥条盘筑的灰色绳紋瓦片、灰陶盆、尊、盈、盘或盈形豆、印模纺轮、三棱箭镞、平周尖足布等,大都是战国遣物。其中陶盆、陶尊、陶盘、陶豆等物,是河北南部战国遗址中常见的遗物。

消逝的古城——河北磁县讲武城遗址(魏郡武城县)

瓦棺葬,常用于夭折的小孩子

汉代之后的堆积遗存较少。

在讲武城遗址的东南部分,还叠压着早期的龙山文化遗存,说明此地的居住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

二、古城的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赵国下设武城与东武城,据《战国策》,赵惠文王把武城封给孟尝君;赵孝成王封东武城给平原君。东武城地望在今山东德州武城县西北,武城地望即今讲武城遗址。

出土有“武城戈”

“十四年武城命(令)口口早、[庫]啬夫事(吏) 、冶章執(撻)齊(劑)”

黄盛璋先生指出“执剂”,应该释读为“挞剂”,赵国铸造“挞剂”、“库造”,是赵国兵器特别标志。此戈有武城令,说明在战国时,赵国已经在南境置武城县了。

消逝的古城——河北磁县讲武城遗址(魏郡武城县)

邯郸出土蟠螭纹铜鼎

由于武城县处于京津冀地区“邯郸-广阳道”的最南端,同时控制漳水,在战国时期经常发生战争。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33 年,即赵王迁三年,秦定平阳、武城。

《史记·赵世家》“秦攻武城,扈辄率师救之,军败,死焉。”

秦统一六国,汉承秦制,都在此地设武城县。

《后汉书·郡国志》载,魏郡有武城县。

东汉之后,三国叠兴,西晋虽然一同华夏,但短暂的平静后华北地区陷入了更大的动荡。

到北魏时,世人已不知武城之名了,故此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做了一些简单的考证,廓清了武城与期梁城之间的关系:

《水经注·浊漳水条》:

漳水又东,迳武城南,世谓之梁期城。梁期在邺北,俗亦谓之两期城,皆为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县有武城,武城即斯城矣。漳水又东北,迳西门豹祠前。

可能北魏之后不久,城址就被彻底废弃了。

消逝的古城——河北磁县讲武城遗址(魏郡武城县)

尚登宝墓志

上世纪五十年代,讲武城遗址内的唐墓出土了一方尚登宝墓志,内有“合葬于故武城内”,证明唐代此城已废。

因为曹操据邺,此城被传为曹操所筑习武之城,在宋代讹传为讲武城了。

消逝的古城——河北磁县讲武城遗址(魏郡武城县)

武城附近出土的三彩水盂

可能是邺城遗址的光环太过夺目,世人对于讲武城的关注明显不多。近年来也少有研究论文出现。考古发掘也大多集中在漳河两岸的邺城附近。其实,讲武城的地下遗存也非常丰富,期待将来的正规考古发现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

保护遗址,人人有责;科学勘探,禁止盗掘。

关注笔者,了解更多古城历史:

太原郡广武县、云中郡治云中县、云中郡沙南县、雁门郡治善无县、雁门郡中陵县、弘农郡宜阳县、弘农郡商县、五原郡治五原县、定襄郡治成乐县、代郡高柳县、河内郡轵县。

Tags:武城   磁县   河北   漳河   战国时期   邯郸   北魏   曹操   我在宫里做厨师   宋朝   考古   东魏   南北朝   水经注   史记   汉朝   平原君   战国策   三国   赵惠文王   北齐   五原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