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诸葛亮一句话要了刘封的命,他是咎由自取,还是含冤而终?(诸葛孔明传)

网络整理 2022-05-02 最新信息

诸葛亮一句话要了刘封的命,他是咎由自取,还是含冤而终?

作者:握中悬璧


220年深秋,在成都的汉中王宫殿内,气氛如同肃杀的寒风一般,弥漫着一股悲凉的味道。

虽然年初曹操病逝,这位刘备的一生之敌已经不在了,但是刘备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之前他连战连捷,在汉中大获全胜后,又拿下东三郡,攻占了益州全境,紧接着又传来关羽歼灭于禁三万大军的消息。

一切都让这位颠沛流离大半生的汉中王心花怒放,似乎自己毕生的夙愿即将实现了。

诸葛亮一句话要了刘封的命,他是咎由自取,还是含冤而终?

然而没过多久,连续的噩耗就让他震惊不已。先是东吴偷袭江陵,关羽败亡,之后孟达投曹,引来魏军大举进攻,东三郡得而复失。

这一系列打击真是太突然了。

此时此刻的王府中,有一个人的心情更加低落,他时而万念俱灰,时而又安慰自己不要放弃最后一点希望,心中的纠结无以复加。

他早已不复之前的意气风发,而是万分紧张,焦急地等待着自己最后的命运,这个人就是刘封。

就在不久之前,他还在定军山下耀武扬威,气得曹操无计可施,可谓风光无限。

可是仅仅过了一年多,他却成了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为了理清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们还是先从刘封的身世说起。

诸葛亮一句话要了刘封的命,他是咎由自取,还是含冤而终?

刘封本姓寇,是长沙人。寇家在当地是大族,有世传的罗侯爵位。这个罗侯应该就是罗县侯,因为长沙确实有一个罗县。

有一种观点认为刘封是东汉开国功臣寇恂之后,但只是推测,并没有什么依据可以证实这点。

另一方面,刘封的母族更是了不起,他的母亲出自大名鼎鼎的长沙刘氏。

长沙刘氏的始祖是汉景帝之子长沙王刘发,他也是东汉皇室的先祖,由此可见,刘封的家世还是非常显赫的。

那刘封在寇家是什么地位呢?根据孟达的描述,他很可能是嫡长子,因为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先祖的爵位。

以足下之才,弃身来东,继嗣罗侯,不为背亲也。(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刘封以这样尊贵的出身,加上在家中又有着比较高的地位,最终得到了刘备的看重。

当时刘备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他年过四旬却没有子嗣。

从古至今,拥有一份事业的人都需要有人来继承,毕竟不能让自己毕生的心血付诸东流。

在天下大乱的战争年代更是如此,有没有稳定可靠的继承人,直接关系着一个集团的生死存亡。

理由很简单,一旦主君在没有一个稳定可靠的继承人的情况下去世,集团内部必然会因为继承权的争夺发生火并。这种内乱是致命的,袁绍集团的覆灭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当初赵惠文王参加渑池之会前,廉颇提出如果您遭遇不测,请让我拥立太子即位,就是出于这个目的,而赵惠文王也对此表示理解。

光武帝刘秀也有类似的经历,有一次战斗中,军中出现谣言,说刘秀已经战死,结果导致军心浮动。

幸好吴汉出来力挽狂澜,说大王的侄子在南阳,何愁没有继承人?最后成功安定了军心。

所以说对于每一个主君来说,尽早确立并培养自己的继承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安定,而对于刘备这种已经步入中老年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为了不让自己的事业毁于一旦,刘备未雨绸缪,选择刘封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毕竟他身上也流着一半刘家的血。

或许寇家对于名扬天下的刘备非常倾慕,又或许家中还有其他继承人,总之他们在刘备身上下了血本,同意将家中嫡子过继给了刘备,并改名为刘封。

他们满心以为这样可以让刘封得到更好的前途,没想到最终却害了他,这是后话。

刘备一开始确实是想让刘封继承自己事业的,也对他认真培养,可是没过多久,事情却出现了变化,207年,刘禅出生了。

诸葛亮一句话要了刘封的命,他是咎由自取,还是含冤而终?

刘备嫡亲子嗣的降生,虽然让刘封的地位开始尴尬起来,但最初却还好,因为刘禅毕竟年纪太小,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即使是权贵人家,儿童夭折的概率也是很高的,所以刘备此时还没有放弃刘封。

在之后刘备夺取益州的军事行动中,他依然在重用刘封。而刘封也不负众望,立下功勋,终于在汉中之战期间大放光彩,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可惜的是,巅峰过后便是滑坡。219年,刘禅已经十二三岁了,到了这个年龄后,顺利长大成人的概率已经大大增加,因此刘备在称王后当即立刘禅为王太子,刘备集团的嗣位问题彻底尘埃落定。

刘备这个决策其实无可厚非,毕竟任何一个正常人在立嗣的时候都会优先考虑自己的亲生骨肉。

不过这样一来,如何安排刘封就成了一个问题。

他能征善战,就此雪藏的话确实可惜了。可若是加以重用,以他特殊的身份,再功高震主的话,那更是个麻烦。

思来想去,刘备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当时正好有个不错的机会,孟达正在北上进攻东三郡。

对刘备来说,孟达是他不够信任的人。

诸葛亮一句话要了刘封的命,他是咎由自取,还是含冤而终?

当初刘备就把孟达所部安排到江陵,让他受到关羽的监视。至于为什么不让他参加入川之战,我想大概率还是怕这名拥有自己部曲的实权将领不可靠,因此干脆让关羽看管孟达与其部曲,以防生乱。

后来刘备虽然让孟达担任宜都太守,但他却处于益州本土和关羽集团的交界处,即使有异心也掀不起多大风浪。

但是这次不一样了,孟达正在进攻房陵和上庸,这是靠近曹魏边境的焦点地区,因此刘备对其再次进行了防备。

《三国志》说,刘备暗中担心孟达不能独担此任,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他真实意思就是怕孟达生异心。

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毕竟此时孟达已经攻克房陵,正在进攻上庸,进展非常顺利,军事上他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而这个“阴”字也用得非常值得玩味,如果孟达真是在军事上遇到困难,那派人增援就是他求之不得的,如此一来就没必要遮遮掩掩了。

刘备不想让孟达失去控制,而是希望用自己信任的人去节制他,因此在他的心中,地位尴尬却又对自己足够忠诚的刘封就是个很好的选择。

于是刘备让刘封一同出兵进攻上庸,逼降了当地大族申氏兄弟,并由他主导东三郡。

在刘备看来,这既可以让刘封远离权力争夺的漩涡,避免和太子刘禅发生冲突,又能起到监督孟达的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

遗憾的是,一举两得的初衷没能实现,最终反而鸡飞蛋打。

刘备的计划看上去还不错,但实际上却很不可靠。

诸葛亮一句话要了刘封的命,他是咎由自取,还是含冤而终?

当时的东三郡形势错综复杂,无论孟达还是申氏兄弟,没一个是省油的灯。只靠刘封这样一个空降领导,根本没法压服他们,何况刘封本就是个擅长军事而疏于谋略的人。

另一方面,让没有继承权的子嗣外放并掌握实权,也并非明智的选择。

因为刘备的本意是要他在东三郡站稳脚跟的,可倘若他真的站稳脚跟,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恐怕刘备就要头疼了。

东三郡属于一个单独的地理单元,如果将来刘封真的以此为基地发起叛乱,那绝对是个大麻烦。

所以即使真要给刘封一块地盘,那也得放在眼皮子底下。

其实最好的处理就是剥夺刘封的兵权,给他虚职并大加封赏,让他做个富家翁即可。这样虽然浪费了一名勇将,但总比出乱子要好。

对于主君来说,一旦决定了继承人,对于其他候选者就只能进行打压,绝没有让他们分庭抗礼的道理。

这种教训不胜枚举,远有赵武灵王身死沙丘,近有河北袁氏亡于内讧。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刘封真的统合了孟达和申氏兄弟的力量,在刘备百年以后没有人可以压制他的情况下,他是否会生出不臣之心呢?这很难说。

总之,由于刘备这个不太合理的安排,为之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刘封在到任后,果然和孟达发生了冲突。

这件事表面上看是刘封理亏,由于他夺了孟达的仪仗乐队,最终导致孟达叛逃。

但我觉得此事也不能只怪刘封一人,刘备也有不小的责任,因为他给刘封的军队实力不足。

要知道孟达可是有数千部曲的,而申氏兄弟更是在当地根深蒂固,且在东三郡中控制着西城和上庸两郡,而刘封的力量与之相比就太单薄了。

先不说他后来挡不住魏军进攻,就是孟达这点人叛逃他也无力阻止,之后也打不过申仪的叛军,这足见他兵力不足。

因此刘封夺孟达鼓吹一事或许能有另一种解读,那就是刘封在孟达不服管束的情况下被迫以强硬的态度立威。

这样推测的依据正是源于孟达在刘备手下的不得志。本来他就不受信任,先是被关羽节制,现在换了个地方却又来了个刘封。

另一方面,在东三郡到手后,刘封和申氏兄弟各自因功封赏,唯独自己没有得到赏赐,孟达心里没意见就怪了。

在刘备手下前途不大,而自己手里也有些筹码,恐怕此时他已经动了改换门庭的想法了,只等一个契机。

从孟达后来的经历看,他是一个缺乏安全感且利益至上的人。一旦他感到自己得不到信任,就会开始寻找其他出路。和刘封的交恶或许只是一个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

至于孟达畏罪潜逃,他又有什么罪呢,难道他这点兵力投入樊城战场就能改变什么吗?恐怕孟达真正担心的是自己会被当成替罪羊。

诸葛亮一句话要了刘封的命,他是咎由自取,还是含冤而终?

总而言之,刘封作为长官,没道理无缘无故刻意欺凌部下,特别是有一定实权的部下,因为这没任何好处。因此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他为了控制孟达的无奈之举。

孟达投魏后,曹丕大喜过望。如果他要更进一步,祥瑞和功绩是少不了的,因此孟达的到来就是一份大礼。

曹丕封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还许诺将来会把东三郡合在一起,还让他当太守。

这个待遇可比在刘备那边好多了,孟达很满意。不过要想得到这份赏赐,必须得拿下东三郡才行,否则都是空谈。

目前虽然刘封实力薄弱,直接进攻也是十拿九稳,但那样功劳就是夏侯尚和徐晃的了。如果能劝降对方,他的功劳会更大。于是孟达提笔写了一封劝降信。

平心而论,孟达写给刘封的这封信还是很有水平的,前面引经据典的部分就不多说了,单看后面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是直击要害。

其中核心有三点。

第一,你本来就不是刘备的亲生儿子,因此离开他不算背叛,回归本家是无可厚非的。

第二,你来了以后待遇不会差,保底也能继承寇家的罗侯爵位,而且在新君登基的时候雪中送炭,得到更多赏赐也很有可能。

第三,你肯定挡不住我们的大军,最后只有逃回成都一条路,到时候失去了一切筹码,那就是砧板上的肉。何不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呢?

不过刘封最终还是选择忠于刘备,他的悲剧命运就此注定。

很快,在魏军的强大压力下,申氏兄弟选择投降,失去立足之地的刘封只能逃回成都等候处理,这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诸葛亮一句话要了刘封的命,他是咎由自取,还是含冤而终?

就在刘封等待自己命运的审判时,刘备也在犹豫。

其实刘备应该也不想杀刘封,归根结底刘封还是忠诚的,大节不亏,毕竟他连更可恶的孟达的家人都放过了,为何对刘封不能网开一面呢?

可是诸葛亮提出一个问题,刘封个性刚猛,将来少主无法掌控他,不杀的话以后会很难处置。

诸葛亮这个提议虽然有些残忍,但他出发点是好的,因为他跟刘封并没有直接利益冲突,他只是一心为公。

刘备对此表示理解,如果自己不做这个脏活,难道将来让自己的儿子背负杀兄的恶名吗?无奈之下他只好赐死刘封。

其实刘备这么做核心原因只是为了今后政权的稳定而已,至于他责备刘封的话,则没有成为他下狠手的理由,真正让他下决心的还是诸葛亮的劝谏。

至于所谓的刘封不救关羽,这个理由根本不能成立。

首先关羽并没有在危急的时候向刘封求救,他是请刘封出兵帮他攻打樊城。而后来关羽陷入重围的时候,即使想求救,恐怕信使也出不去了,因为路都被堵死了。

另外,他败亡的速度太快,即使刘封孟达收到消息后有心出兵,大概也来不及。

其次,刘封拒绝关羽请求的理由也完全合理,因为他刚刚拿下东三郡才两三个月而已,且自己兵力不足,要是强行出兵,一旦后方有人作乱就万事皆休。

最后,东三郡属于益州,而并不属于关羽都督的荆州,因此他没有调动刘封的权力。

所以说,关羽兵败身死这件事无论如何也怪不到刘封身上。

可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刘封还是被冠上了这项并不属实的罪名,这是很不公平的。

诸葛亮一句话要了刘封的命,他是咎由自取,还是含冤而终?

度日如年的刘封终于等到了刘备的诏书,当“赐令自裁”几个字传到刘封耳内时,他完全呆住了。

刘封如同坠入冰窖一般,感到了彻骨的寒冷。

在他看来,自己虽然失土有责,但情有可原,毕竟刘备压根就没提这件事。而这也是他愿意回成都接受处理的原因,如果明知必死他怎么会回来呢?可没想到自己等来的却是这个结果。

此时他心中悔恨万分,他恨刘备的绝情,同时也恨自己,恨自己没有听从孟达的劝告,才落得这个下场,可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刘封死后,刘备也为之垂泪,或许他的心里也有愧疚吧。

关于刘封之死,虽然确实有些不公,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他自身也有一部分责任,说他咎由自取也不能算错。

比如陈寿给的的评价就十分合理:刘封处于这个敏感的位置,却不能居安思危以求自保。

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刘封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没有自知之明,在形势发生变化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刘禅已经成为太子的情况下,他的身份是很尴尬的,他应该及时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为自己寻找后路。而具体方法就是在立太子后自己主动提出回归寇氏。

当刘封变成了寇封,对太子的威胁就小多了。他也可以借此表达自己完全没有野心。这样一来,刘封的处境应该就会好得多。

另外,孟达的劝说其实也颇有道理。当刘封领兵在外时,他自然可保无虞,但当他回到成都时,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刘封选择相信刘备,相信他不会太过绝情,但是当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上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本来就不是一件明智的事。

诸葛亮一句话要了刘封的命,他是咎由自取,还是含冤而终?

命运,终究还是要把握在自己手里。

Tags:刘封   诸葛亮   孟达   刘备   汉光武帝   关羽   长沙   江陵   刘禅   成都   东汉   赵惠文王   汉景帝   定军山   曹操   不完美妈妈   三国志   汉中   廉颇   南阳   三国   郭旭的测试话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