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生「性」101(余里衍和赵福金)

网络整理 2022-05-02 最新信息

作性,◆1.生性;天性。○[唐][王績]《田家》詩之三:“平生唯酒樂,作性不能無。”◆2.引申指天資。○《醒世恒言‧馬當神風送滕王閣》:“才人之作性,令婿之記性,皆天下罕有。”

中性,◆1.謂不表示性別。○[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女吊》:“在[周]朝或[漢]朝,自經的已經大抵是女性了,所以那時不稱它為男性的‘縊夫’或中性的‘縊者’。”○[瞿秋白]《最藝術的國家》:“表面上是中性,骨子裏當然還是男性。”◆2.化學上指既不呈酸性又不呈鹼性的性質,如純水的性質。

正性,◆1.自然的稟性;純正的稟性。○《漢書‧律曆志上》:“所以作樂者,諧八音,蕩(滌)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風易俗。”○[三國][魏][孟康]《薦崔林》:“﹝[崔林]﹞稟自然之正性,體高雅之弘量。”○[宋][范仲淹]《省試自誠而明謂之性賦》:“存乎誠,而正性既立。”◆2.佛教語。離斷煩惱謂正性。○[元][薩都剌]《燈草》詩:“慧燈莫與群迷染,正性何愁慾境遮。”

雲心水性(云心水性),◆指女子作風輕浮,愛情不專一。○[明][葉憲祖]《鸞鎞記‧喜諧》:“若是雲心水性情分寡,怎供出夢蝶尋花。”

遠性(远性),◆避世之性。○《後漢書‧逸民傳贊》:“江海冥滅,山林長往。遠性風疏,逸情雲上。道就虛全,事違塵枉。”

有性,◆1.佛教語。有佛性。指有佛性的眾生。與“無性”相對。○《圓覺經》:“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2.指生物雌雄兩性的特點。參見“有性生殖”、“有性雜交”。

意性,◆猶情態。○[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六:“[潁川][鍾繇],字[元常],嘗數月不朝會,意性異常。或問其故,云:‘常有好婦來,美麗非凡。’”

性子,◆1.性情,脾氣。○[元][尚仲賢]《柳毅傳書》楔子:“[老龍云:]你怎生性子乖劣,不與小龍相和。”○[清][李漁]《蜃中樓‧回宮》:“我說你的性子略使一使,定要損傷許多元氣。”○[梁斌]《播火記》十七:“他人兒生得雖面善,性子可是倔強得厲害。”◆2.指素性、本性。○[峻青]《海嘯》第二章:“[大老姜]的個子大,胃口也大,要是由着性子,所有這一些也不夠他一個人吃。”◆3.事物的特性。○[清][李漁]《巧團圓‧防辱》:“我常見爹爹制藥到了巴豆一味,就不敢親自動手,定要央人代制,只因巴豆的性子極狠極烈。”

性義(性义),◆猶義理。○[漢]徐幹《中論‧貴言》:“是以君子將與人語大本之源,而談性義之極者,必先度其心志,本其器量,視其銳氣,察其墮衰。”○[宋][葉適]《題端信師帖》:“[端信大師]自天台教觀兼習諸宗,性義融徹,詞辯鋒起。”

性心,◆佛教語。真心。即自性清凈心。○《楞嚴經》卷一:“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參見“心性”。

性相,◆佛教語。性指事物的本質,相指事物的表象。○《大智度論》卷三一:“有人言性相小有差別。性言其體,相言可識……如火,熱是其性,煙是其相。”○《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名言不得其性相,隨迎不見其終始。”○[李善]注:“[竺道生]曰:法性者,法之本分也;法相者,事之貌也。”○《壇經‧機緣品》:“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九七:“一百八下[西谿]鐘,一十三度溪花紅,是恩是怨無性相,《冥祥記》裏魂朦朧。”

性天,◆1.猶天性。謂人得之於自然的本性。語本《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隸續‧漢冀州從事郭君碑》:“資於父母,忠以事君,性天自然。”○[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序》:“聞見雖稍廣,性天不靈,隨即廢忘。”○[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余觀世之小人,未有不好唱歌看戲者,此性天中之詩與樂也。”◆2.指人性和天命。為理學研討的命題。○[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方辨論性天,剖析理欲,嚴詞正色,如對聖賢。”

性識(性识),◆1.天分,悟性。○[南朝][梁][沈約]《神不滅論》:“其愚者則不辨菽麥,其悖者不知愛敬,自斯以上,性識漸弘。”○[唐][無名氏]《冥音錄》:“長女適邑人[丁玄夫],性識不甚聰慧。”○[馬其昶]《<古文辭類纂標注>序》:“夫文字之見,隨所觸感,各肖其性識才學以出,其淺深高下不同之致,奚啻九級之臺乎?”◆2.佛教稱眾生的根性心識。○《隋書‧經籍志四》:“初,[釋迦]說法,以人之性識根業各差,故有大乘小乘之說。”○[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蓋怨毒之念,根於性識。”

性善,◆[戰國]時[孟子]的觀點之一。認為人生之初其性是善良的。是一種先驗的人性論。○《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參見“性惡”。

性情中人,◆有血性、富於真情實感的人。○《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認定了姑娘是個性情中人,所以也把性情來感動他。”○[古龍]《長干行》六:“這人年紀雖小,倒是性情中人,對於一個初次見面的人,竟然依戀如斯。”

性情,◆1.人的稟性和氣質。○《易‧乾》:“利貞者,性情也。”○[孔穎達]疏:“性者,天生之質,正而不邪;情者,性之欲也。”○《莊子‧繕性》:“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唐][元稹]《遣行》詩之九:“見說[巴]風俗,都無[漢]性情。”○[清][龔自珍]《西域置行省議》:“其餘若[江南省][鳳]、[潁]、[淮]、[徐]之民,及[山西][大同]、[朔平]之民,亦皆性情強武,敢於行路。”◆2.思想感情。○[南朝][梁][鍾嶸]《詩品‧總論》:“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唐][杜甫]《贈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韻》:“由來意氣合,直取性情真。”○[清][顧炎武]《日知錄‧古人用韻無過十字》:“詩主性情,不貴奇巧。”○[瞿秋白]《餓鄉紀程》二:“雖有豆棚瓜架草蟲的天籟,曉風殘月詩人的新意,怡悅我的性情……現在都成一夢了。”◆3.性格,脾氣。○《宋書‧沈文秀傳》:“且此人性情無常,猜忌特甚,將來之禍,事又難測。”○[唐][白居易]《春中與盧四周諒華陽觀同居》詩:“性情懶慢好相親,門巷蕭條稱作鄰。”○《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們大爺,二爺,你只要找着性情,就是撈毛的,燒火的,他也大把的銀子撾出來賞你們。”○[趙樹理]《三里灣‧從旗杆院說起》:“[玉生]從小就是個能幹孩子,性情有點像他爹。”

性氣(性气),◆1.性情脾氣。○[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溫水》:“[俞益期]性氣剛直,不下曲俗,容身無所,遠適在南。”○[宋][蘇軾]《減字木蘭花‧贈君獻家姬》詞:“柔和性氣,雅稱佳名呼[懿懿]。”○《水滸傳》第二一回:“你只是性氣不好,把言語來傷觸他,惱得押司不上門,閑時卻在家裏思量。”○[洪深]《青龍潭》第一幕:“做到官,性氣就會變得差不多的。”◆2.志氣。○[宋][朱熹]《總論為學之方》:“不帶性氣底人,為僧不成,為道不了。”○《紅樓夢》第二十回:“[鳳姐]向[賈環]道:‘你是個沒性氣的東西呦……自己又不尊重,要往下流裏走,安着壞心,還只怨人家偏心呢。’”

性起,◆情绪失去控制,脾气发作。○《水浒传》第十二回:“不期被個潑皮破落户牛二强奪小人的刀,又用拳打小人,因此一時性起,將那人殺死。”

性命關天(性命关天),◆猶言性命交關。○[曹禺]《王昭君》第一幕:“出了差錯,性命關天。○[王姑娘],叩頭接旨吧。”

性命,◆1.[中國]古代哲學範疇。指萬物的天賦和稟受。○《易‧乾》:“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孔穎達]疏:“性者,天生之質,若剛柔遲速之別;命者,人所稟受,若貴賤天壽之屬也。”○[朱熹]本義:“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五代][齊己]《酬元員外見訪》詩:“《易》中通性命,貧裏過流年。”○[宋][明]以來理學家專意研究性命之學,因以指理學。○[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舉一世安于君父之讎,而方低頭拱手以談性命,不知何者謂之性命乎!”[鄭觀應]《盛世危言‧學校》:“所拘者又復高談性命,衍說仁義,細析毫芒,而至於錢穀財賦之事,茫然罔曉也。”◆2.生命。○《荀子‧哀公》:“故知既已知之矣……則若性命肌膚之不可易也。”○[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唐][韓愈]《東都遇春》詩:“譬如籠中鳥,仰給活性命。”○[曹禺]《雷雨》第二幕:“[蘩漪]:自從我把我的性命、名譽,交給你,我什麼都不顧了。”◆3.本性。○《西湖佳話‧孤山隱跡》:“所謂隱者,蓋謂其人之性情,宜於幽,洽於靜,癖好清閒,不欲在榮華富貴中,汩沒性命。”

性靈說(性灵说),◆[清][袁枚]的論詩主張。他吸取和發展了[宋][楊萬里]和[明][袁宏道]等人之說,主張作詩應抒寫胸臆,辭貴自然,反對以[程][朱]理學束縛詩歌創作,對擬古傾向和溫柔敦厚的“詩教”表示不滿,批評了[沈德潛]的“格調說”和[王士禛]的“神韻說”。但他所說的性靈,多屬封建士大夫的閑情逸致,其作品很少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

性靈(性灵),◆1.內心世界。泛指精神、思想、情感等。○《晉書‧樂志上》:“夫性靈之表,不知所以發於詠歌;感動之端,不知所以關於手足。”○[唐][孟郊]《怨別》詩:“沉憂損性靈,服藥亦枯槁。”○[清][秋瑾]《精衛石》彈詞第一回:“只有英雄忠義輩,肉身雖死性靈存。”○[楊朔]《望南山》:“在人們眼裏,[大南山]似乎不是沒有性靈的石頭,倒像最知心知意的親人,有什麼酸甜苦辣的話,都可以對他說。”◆2.性情。○[唐][元稹]《有鳥》詩之二:“有鳥有鳥毛似鶴,行步雖遲性靈惡。”○[宋]徐鉉《病題》詩:“性靈慵懶百無能,唯被朝參遣夙興。”◆3.智慧,聰明。○[唐][段安節]《樂府雜錄‧琵琶》:“初,[朱崖][李太尉]有樂吏[廉郊]者,師於[曹綱],盡[綱]之能。○[綱]嘗謂儕流曰:‘教授人亦多矣,未曾有此性靈弟子也。’”○《紅樓夢》第九一回:“你的性靈,比我竟強遠了。怨不得前年我生氣的時候,你和我說過幾句禪話,我實在對不上來。”

性理學(性理学),◆指[宋]儒[程]([程顥]、[程頤])[朱]([朱熹])派理學。本於[程頤]“性即理也”之說。因別於[陸九淵]、[王守仁]“心即理也”之說,故[清]儒以“性理之學”標舉[程][朱]派理學。

性理,◆1.謂生命之原理、規律。○《後漢書‧趙咨傳》:“[王孫]裸葬,[墨夷]露骸,皆達於性理,貴於速變。”○[三國][魏][嵇康]《答<難養生論>》:“若能杖藥以自永,則稻稷之賤,居然可知。君子知其若此,故准性理之所宜,資妙物以養身。”○[宋][司馬光]《初見白髮慨然感懷》詩:“萬物壯必老,性理之自然。”◆2.情緒和理智。○[晉][葛洪]《抱樸子‧酒誡》:“是以智者嚴檃括於性理,不肆神以逐物。”○《宋書‧謝述傳》:“[述]有心虛疾,性理時或乖謬。”◆3.人性與天理。指[宋]儒性理之學。○[宋][陳善]《捫虱新話‧本朝文章亦三變》:“[唐]文章三變,本朝文章亦三變矣,[荊公]以經術,[東坡]以議論,[程氏]以性理,三者要各自立門戶,不相蹈襲。”○[明][李贄]《與友人書》:“﹝[利西泰]﹞凡我國書籍無不讀,請先輩與訂音釋,請明於‘四書’性理者解其大義,又請明於‘六經’疏義者通其解說。”○[孫犁]《秀露集‧關於兒童文學》:“他們有時教子弟性理之學。”

性空,◆佛教語。十八空之一。謂一切事物的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暫生還滅,沒有實在的自體,故稱。○《大智度論》卷三一:“性空者,諸法性常空,假業相續,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熱,止火停久,水則還冷。諸法性亦如是。”○[唐][王維]《山中示弟等》詩:“緣合妄相有,性空無所親。”

性解,◆謂稟性穎悟。指天才。○[魯迅]《墳‧摩羅詩力說》:“有人攖人,或有人得攖者,為帝大禁,其意在保位,使子孫王千萬世,無有底止,故性解之出,必竭全力死之。”

性火,◆佛教語。謂遍布於一切物質現象的火性。與具體的“事火”相對。○《楞嚴經》卷三:“汝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偏法界。”○[宋][蘇轍]《新火》詩:“性火出真空,應量曾無邊。”

性行,◆本性與行為。○[漢][王充]《論衡‧率性》:“善漸於惡,惡化於善,成為性行。”○《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祕府有擬狀注制十卷,多用四六,紀其人履歷性行。”○[王統照]《攪天風雪夢牢騷》:“凡是[景武]的歷史與其性行,他那位族兄[蕭然]知道的頂頂清楚。”

性海,◆佛教語。指真如之理性深廣如海。○《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問我心,歸性海;性海直應非內外。”○[唐][敬播]《<大唐西域記>序》:“廓群疑於性海,啟妙覺於迷津。”○[宋][蘇軾]《廣州東莞縣資福寺舍利塔銘》:“此身性海一浮漚,委蛻如遺不自收。”○[清][陳裴之]《香畹樓憶語》卷二:“余則心芽不茁,性海無波。”○[章炳麟]《菌說》:“夫言人性,則必有善有惡矣。彼無善無惡者,並佛之所謂‘性海’,而非言人之性也。何也?自其未生言,性海湛然,未有六道,而何人性之云。”

性高,◆猶性大。○《水滸傳》第四回:“常言酒能成事,酒能敗事,便是小膽的吃了,也胡亂做了大膽,何況性高的人!”

性分,◆1.猶天性,本性。○《後漢書‧逸民傳序》:“然觀其甘心畎畝之中,憔悴江海之上,豈必親魚鳥樂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新唐書‧李尚隱傳》:“及還,人或袖金以贈,[尚隱]曰:‘吾自性分不可易,非畏人知也。’”[宋][王安石]《寄闕下諸父兄弟示平甫兄弟》詩:“久聞[陽羨]溪山好,頗與[淵明]性分宜。”○[嚴復]《辟韓》:“夫如是之民,則將莫不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矣,尚何有於強梗欺奪,尚何有於相為患害?”◆2.性命。○[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一齣:“打得它大痛無聲,奪去查果金珠。那[張叶]性分如何?慈鴉共喜鵲同枝,吉凶事全然未保。”◆3.猶情分。○《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也因公子風流過甚,他兩個期望過深,才用了個‘遣將不如激將’的法子……這正是他夫妻痛癢相關的性分。”

性發(性发),◆脾氣發作。○《水滸傳》第二三回:“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引老爺性發,通教你屋裏粉碎,把你這鳥店子倒翻轉來。”○《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急得[陳大郎]性發,傾箱倒篋的尋個遍,只是不見,便破口罵老婆起來。”

性兒(性儿),◆性子,脾氣。○[元][關漢卿]《四春園》第三摺:“我回來便要錢,你也知道我的性兒!”○《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姑娘聽了這話,口裏欲待不合他辯,爭奈心裏那點兼人好勝的性兒不准不合他辯。”

性地,◆稟性;性情。○[宋][陳善]《捫虱新話‧自悟前身》:“蓋由二公平生學道,性地純一,神觀清凈,於一念頃遂見前世。”○《快心編初集》第一回:“[玉飛]小時與[駕山]曾同筆硯,性地聰明慷慨,兩人甚是莫逆。”○[許地山]《愛流汐漲》:“[素雲]是一個年長的丫頭。主人底心思、性地,她本十分明白,所以家裏無論大小事幾乎是她一人主持。”

性道,◆1.稟性。○《太平廣記》卷一六九引《唐會要》:“[岑文本]性道敦厚,文章所長,持論恒據經典,自不負於理。”◆2.人性與天道。○[清][顧炎武]《述古》詩:“哆口論性道,捫籥同矇瞽。”○[章炳麟]《國故論衡‧論式》:“至於甄辨性道,極論空有,概乎其未有聞焉。”

性大,◆脾氣大,性情急躁。○[元][喬吉]《兩世因緣》第三摺:“怎麼性大便殺,他有罪呵,御階前吃幾金瓜,他掌着百十萬軍權柄把。”

心性之學(心性之学),◆即理學。○[清][鄧顯鶴]《例授修職郎歲貢生候選訓導鄒君墓志銘》:“君考證典禮,力尊[漢]學;而於心性之學,確守[宋]儒。”參見“理學”。

心性,◆1.性情;性格。○[晉][葛洪]《抱樸子‧交際》:“今先生所交必清澄其行業,所厚必沙汰其心性。”○[宋][柳永]《紅窗睡》詞:“二年三歲同鴛寢,表溫柔心性。”○《紅樓夢》第七一回:“[周瑞家的]雖不管事,因他素日仗着[王夫人]的陪房,原有些體面,心性乖滑,專慣各處獻勤討好。”○[秦兆陽]《選舉》:“她是知道兒子的心性的。”◆2.[中國]古典哲學範疇,指“心”和“性”。○[戰國]時[孟子]有“盡心知性”之說。其後佛教各宗盛談心性,禪宗認為心即是性,倡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宋]儒亦喜談心性,但各家解說亦不一。○[程頤]、[朱熹]等以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故“心”“性”有別。○[陸九淵]則主張“心即理也”,認為“心”“性”無別。其說雖不同,而均屬唯心主義。○[清]初[王夫之]和後來的[戴震]等人對心性作了一些唯物主義的闡說。後人亦以“心性之學”稱[宋][明]理學。○《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心性不異,即心即性。”參見“理學”。

小性子,◆見“小性兒”。

小性兒(小性儿),◆胸襟狹窄,愛鬧脾氣。○《紅樓夢》第二二回:“你要說,你說給那些小性兒行動愛惱人會轄治你的人聽去。”○[王蒙]《深的湖》:“他不小性兒、愛生氣甚至嫉妒人嗎?”亦作“小性子”。○[王汶石]《大木匠》:“要在平時,[桃葉]早就使起小性子,和媽媽頂撞起來了。”

下性子,◆發脾氣。○《二刻拍案驚奇》卷九:“他道你不知進退,開口便問佳期,這等看得容易,一下性子,書多扯壞了,連那玉蟾蜍也摜碎了!”

物性,◆事物的本性。○[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九:“嗚呼!地土風氣之能移物性如是耶?”[清][沈覆]《浮生六記‧閨房記樂》:“鶴善舞而不能耕,牛善耕而不能舞,物性然也。”○[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惟有陰陽五行之僻論,跋扈於學界,語及物性,則緣附以為辭,怪誕支離,不可窮詰。”

五性,◆1.人的五種性情。指喜、怒、欲、懼、憂。○《大戴禮記‧文王官人》:“民有五性,喜、怒、欲、懼、憂也。”◆2.人的五種性情。指暴、淫、奢、酷、賊。○《太平廣記》卷三引《漢武內傳》:“﹝[上元夫人]謂帝曰﹞汝胎性暴、胎性淫、胎性奢、胎性酷、胎性賊……捨爾五性,反諸柔善。”◆3.人的五種性情。指喜、怒、哀、樂、怨。○[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4.指仁、義、禮、智、信。○[漢][班固]《白虎通‧情性》:“五性者何?謂仁、義、禮、智、信也。”○[明][宋濂]《默齋銘》:“維人之生,內則五性七情,外則三綱六紀。”○[清][惲敬]《讀<大學>二》:“人之心,五性主之,曰仁、曰義、曰禮、曰智、曰信。”◆5.五臟的特性。○《漢書‧翼奉傳》:“五性不相害,六情更興廢。”○[顏師古]注引[晉灼]曰:“[翼氏]五性:肝性靜,靜行仁,甲己主之。心性躁,躁行禮,丙辛主之。脾性力,力行信,戊癸主之。肺性堅,堅行義,乙庚主之。腎性智,知行敬,丁壬主之也。”

無性(无性),◆佛教語。一切諸法無實體,謂之“無性”。○[唐][皎然]《妙喜寺賦得夜磬送呂評事》:“幽僧悟真定,歸客忘遠別,寂歷無性中,真聲何起滅?”[宋][蘇軾]《方丈記》:“地獄天宮,同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文性,◆文學的才能;愛文的天性。○《北齊書‧魏蘭根傳》:“[蘭根]族弟[明朗],頗涉經史,粗有文性。”○[宋][王禹偁]《謝弟禹珪授試銜表》:“言念[禹珪],臣之母弟,素無文性。”○[宋][范仲淹]《與朱氏書》之七:“有文性,勿小其志也。”

為性(为性),◆指本性。○《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牛]為性躁,好言語。”○[唐][張鷟]《游仙窟》:“為性貪多,欲兩華俱採。”

土性,◆1.指某地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習性。○《書‧旅獒》:“犬馬非其土性不畜。”○[夏僎]詳解:“苟非其土性所宜,則亦不敢言養。”○[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兵制一》:“今以謫發充之,遠者萬里,近者千餘里,違其土性,死傷逃竄十常八九。”◆2.指土壤的燥濕、肥瘠等性質。○《宋史‧河渠志七》:“瀕海土性虛燥,難以建置。”○[元][趙孟頫]《題耕織圖》詩之三:“良農知土性,肥瘠有不同。”○[明][何景明]《田園雜詩》之二:“隨宜諳土性,言話群野人。”○[清][黃景仁]《院齋納涼雜成》詩:“我行達[淮][潁],土性竹不栽。”

通性,◆共性。○[郭沫若]《集外‧七請》:“文藝中的幾個部門:詩、小說、戲劇、雜文……它們有它們的通性,然而各有它們的個性。”○[謝覺哉]《不惑集‧“做概念的游戲”》:“人們接觸事物,認識事物的某些通性,如對夏枯草、龍膽草、益母草……等,得到草的概念。”

天性,◆1.猶天命,指上天的意旨或上天安排的命運。○《書‧西伯戡黎》:“不虞天性。”○[孔穎達]疏:“而王不度知天命所在。”○[南朝][宋][謝靈運]《君子有所思行》:“所秉自天性,貧富豈相譏。”○[唐][杜甫]《清明》詩之一:“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2.先天具有的品質或性情。○《孟子‧盡心上》:“形色,天性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水滸傳》第八一回:“[燕青]道:‘小人天性不能飲酒。’”[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十二月二十九日》:“在一個老實人面前,我是已盡自己的殘酷天性去磨折了他。”

水性,◆1.水的性能、特點。○《後漢書‧蘇竟傳》:“今年《比卦》部歲,《坤》主立冬,《坎》主冬至,水性滅火,南方之兵受歲禍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2.指水因含有某種成分而產生的性質。○[明][袁宏道]《飲馬長城窟行》:“白水洗白骨,瘢盡水酸楚。洗多成黑流,水性毒於蠱。”◆3.泅水的技能。○《三國演義》第七四回:“[倉]素知水性,又在[荊州]住了數年,愈加慣熟。”○[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十六章:“有些士兵和將領多少識些水性,看見[張若麒]的漁船經過,一面呼救,一面游過去。”◆4.水有隨勢而流的特性,因以喻用情不專一。○[元][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一摺:“可憐我差遲了這夫婦情,錯配了這姻緣簿,都則為俺那水性兒夫。”○[元][張彥文]《一枝花》套曲:“指望永同歡悅,劣冤家水性特隨斜。”○《水滸傳》第八一回:“原來這[李師師]是個風塵妓女,水性的人,見了[燕青]這表人物,能言快說,口舌利便,倒有心看上他。”○《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自古道:‘婦人水性無常。’況煙花之輩,少真多假。”○《紅樓夢》第六四回:“況且[二姐兒]又是水性人兒,在先已和姐夫不妥……今見[賈璉]有情,況是姐夫將他聘嫁,有何不肯?”◆5.比喻性情柔弱,無主見。○《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婆婆休得耍水性,做大不尊小不敬。”◆6.指江河湖海在深淺、流速等方面的特點。○[峻青]《秋色賦‧夜宿靈山》:“熟悉[小沽河]水性的公路局同志告訴我:‘[小沽河]的水,漲的快,消的卻很慢。’”

使性子,◆見“使性”。

使性氣,◆发脾气;任性。○《朱子语类》卷一二四:“杲老在徑山,僧徒苦其使性氣,没頭腦,甚惡之。”

使性,◆亦作“使性子”。◆謂發脾氣;任性。○[明][賈仲明]《對玉梳》第一摺:“俺娘見他沒東西了,日日撚他去,他一口氣成病,使性兒出去了。”○《水滸傳》第五四回:“[李逵]懼怕[羅真人]法術,十分小心伏侍[公孫勝],那裏敢使性。”○《金瓶梅詞話》第四一回:“[李桂姐]聽了,一聲兒沒言語,一日只和[吳銀兒]使性子,兩個不說話。”○[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二七:“[老孫太太]說:‘姑娘可別使性,這是老規矩,哪個新娘也得喝。’”[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二四章:“‘你走!你走!讓我一個人睡一覺!’她使性子說。”◆补证条目■亦作“使性子”。谓发脾气;任性。○《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上》:“咱父親累代積善,不喜您恃勇使性打人,怕有失手時,自投刑憲。”○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小孩兒家口没遮攔,一味的將言語摧殘。把似你使性子,休思量秀才,做多少好人家風範。”

使氣性(使气性),◆謂發脾氣。○[元][無名氏]《鴛鴦被》第三摺:“他使弊倖,使氣性,見無錢,踏着陌兒行,推我在這陷人坑。”

識性(识性),◆審察事物、判別是非的稟性。○《晉書‧傅咸傳》:“[咸]字[長虞],剛簡有大節。風格峻整,識性明悟,疾惡如仇,推賢樂善。”○《北史‧李彪傳》:“[彪]雖宿非清第,代闕華資,然識性嚴聰,學博墳籍。”○[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宋江三十六贊》:“余嘗以[江]之所為,雖不得自齒,然其識性卓超有過人者。”

識水性(识水性),◆謂懂得水的性能,具有泅水等本領。○《水滸傳》第三六回:“小弟姓[李]名[俊],祖貫[廬州]人氏,專在[揚子江]中撐船,稍公為生,能識水性。”○[魯迅]《花邊文學‧水性》:“這一種能浮水的本領,俗語謂之‘識水性’。”

食性,◆1.對食物的好惡習性。○[唐][王建]《新嫁娘詞》之三:“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2.今指動物吃食料的習性。以動物為食的叫肉食性,以植物為食的叫草食性,以動物和植物為食的叫雜食性。

生性,◆1.天性;性格。○[元][喬吉]《兩世因緣》第一摺:“只是孩兒有一件病,生性好吃口酸黃菜。”○《水滸傳》第三八回:“[李]家兄弟生性不好,回鄉去必然有失。”○《說岳全傳》第二八回:“這是家將[牛皋],生性粗鹵,賢弟休計較他。”○[鄒韜奮]《經歷》九:“可是我生性不做事則已,既做事又要盡力做得像樣。”◆2.猶生命。○[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二摺:“眾軍民往來奔競,咫尺間海角飄零。投至得鬧炒炒陣面上逃了生性。”○[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凡物生性未盡者,以火炙之皆動,是其理也。”◆3.生氣,發脾氣。○《醒世姻緣傳》第四四回:“倘或處得過激,孩子生性惱出病來,悔就晚了。”

神性,◆1.心靈;精神。○《世說新語‧雅量》“釋[道安]”[劉孝標]注引《安和上傳》:“﹝[道安]﹞年十二作沙門,神性聰敏,而貌至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序》:“摛神性,圖風勢,苞會通,閱聲字。”○《北史‧崔光傳》:“取樂琴書,頤養神性。”◆2.指經過陶冶的人性。○[孫中山]《國民應以人格救國》:“古人所謂天人一體,依進化的道理推測起來,人是由動物進化而成,既成人形,當從人形更進化而入於神聖。是故欲造成人格,必當消滅獸性,發生神性,那麼才算是人類進步到了極點。”

身家性命,◆全家的生命和財產。○《水滸傳》第一○八回:“身家性命,都在權奸掌握之中。”○《儒林外史》第三二回:“這買秀才的人家要來退這三百兩銀子,我若沒有還他,這件事就要破!身家性命關係,我所以和老哥商議。”○[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十二章:“及此不圖,我們的身家性命都不能保了。”

善性,◆謂人善良的本性。語本《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又:“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漢][趙岐]注:“謂生而有善性也。”○《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秋七月,公征[孫權]”[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漸興學校,以導其善性而長其義節。”○[梁啟超]《孟子之教育主義‧性善論》:“蓋性本善,能常存其善性使勿失,常養其善性以日長,斯人格具矣。”

山性,◆1.山民質樸的性格。○[南朝][梁簡文帝]《七勵》:“帶索披裘,自得山性,雕章麗服,未敢攸同。”◆2.野性。○[宋][孔平仲]《孔氏談苑‧象耳出油》:“象耳中有油出,謂之山性發,往往奔逸傷人。”◆3.山的生機。○[明][劉基]《為董楚芳題山水圖》詩:“我住城南隔天鏡,朝夕看山見山性。”

三性,◆1.佛教名詞。指法相宗所主張的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認為事理、迷悟一切諸法,均不出此三性。見《成唯識論》卷八。也稱“三自性”。○[章炳麟]《建立宗論》:“云何三性?一曰遍計所執自性,二曰依他起自性,三曰圓成實自性。”◆2.佛教名詞。指善性、惡性和無記性(即非善非惡之性)。○[隋][慧遠]《大乘義章》卷二十:“善、惡、無記,是三性也。”◆3.道教名詞。指元精、元氣和元神。○[唐][呂岩]《敲爻歌》:“此時黃道會陰陽,三性元宮無漏泄。”○[唐][呂岩]《憶江南》詞之八:“三性本同一體內,要燒靈藥切尋鉛。”◆4.指人性的三個來源。○[漢][王充]《論衡‧命義》:“亦有三性:有正,有隨,有遭。正者,稟五常之性也;隨者,隨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惡物象之故也。”

人性,◆1.人的本性。○《孟子‧告子上》:“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宋][歐陽修]《誨學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人性因物而遷,不學則捨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魯迅]《華蓋集‧這個與那個》:“然而人性豈真能如道家所說的那樣恬淡;欲得的卻多。”◆2.猶人情。指禮節應酬等習俗。○[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跋祿迦國》:“土宜氣序,人性風俗,文字法則,同[屈支國]。”◆3.猶人情。恩惠;情誼。○《西游記》第十四回:“[行者]笑道:‘那是[唐僧]不識人性。有幾個毛賊剪徑,是我將他打死,[唐僧]就緒緒叨叨,說了我若干的不是。’”◆4.猶人情。人們所具有的正常情感、理性。○[蕭紅]《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父親常常為着貪婪而失掉了人性。”○[楊朔]《印度情思》:“[赭堡]還有象,更通人性。”

全性,◆1.保全天性。○《淮南子‧覽冥訓》:“全性保真,不虧其身;遭急迫難,精通於天。”◆2.全部性格。○[朱自清]《山野掇拾》:“總之,我們讀這本書,往往能由幾個字或一句話裏,窺見事的全部,人的全性。”◆补证条目■保全天性。○唐韦应物《晚出沣上赠崔都水》诗:“昧質得全性,世名良自牽。”

情性,◆1.本性。○《荀子‧性惡》:“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韓非子‧五蠹》:“人之情性,莫先於父母,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三國][魏][劉劭]《人物志‧九徵》:“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唐][韓愈]《上張僕射第二書》:“馬之與人,情性殊異。”◆2.性格。○[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雕琢情性,組織辭令,木鐸起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唐][趙璘]《因話錄‧商上》:“夫人情性益善於初。”○[元][喬吉]《兩世姻緣》第二摺:“唱一篇小曲兒宮調清,一團兒軟款溫柔情性。”○《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這個人的情性非用條妙計斷斷制他不住。”◆3.情意。○[唐][杜甫]《風雨看舟前落花戲為新句》詩:“蜜蜂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伯勞。”○《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二:“一來要奉承[胡生]歡喜,二來要引動[門氏]情性。”○《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他二人彼此福了一福,一時情性相感,不覺拉住手,都落了幾點淚。”

氣性(气性),◆1.人秉受的氣和生命。○[漢][王充]《論衡‧無形》:“人以氣為壽,形隨氣而動,氣性不均,則於體不同。”◆2.氣質;性情。○[晉][葛洪]《抱樸子‧清鑒》:“或外候同而用意異,或氣性殊而所務合。”○[唐][元稹]《有唐贈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銘》:“公之氣性剛方,理家理身,廉儉峻直。”◆3.指動物的性子、威力。○[唐][韓愈]《猛虎行》:“自矜無當對,氣性縱以乖。”○《水滸傳》第二三回:“原來那大蟲拿人,只是一撲,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時,氣性先自沒了一半。”◆4.特指容易生氣或生氣後一時不易消除的脾氣。○[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摺:“只是我那媳婦兒氣性最不好惹的。”○《紅樓夢》第三二回:“誰知他這麼氣性大,就投井死了。”○[楊朔]《海天蒼蒼》:“才七歲一個孩子,就有這大氣性。”


木性,◆1.舊謂淳厚、質樸的稟性。○[三國][吳][姚信]《士緯》:“[孔文舉]金性太多,木性不足。”○[唐][包佶]《送日本國聘賀使晁巨卿歸國》詩:“野情偏得禮,木性本含真。”◆2.木的性質。○[唐][白居易]《清夜琴興》詩:“清泠由木性,恬淡隨人心。”○[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五‧木耳》:“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隨木性,不可不慎。”○[魯迅]《書信集‧致方善境》:“先生所作木刻,我以為是大可以發表的,至於木性未熟,則只要刻得多了,便可瞭然。”

明心見性(明心见性),◆1.佛教語。謂屏棄世俗一切雜念,徹悟因雜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元史‧仁宗紀三》:“[仁宗]天性慈孝,聰明恭儉,通達儒術,妙悟釋典,嘗曰:‘明心見性,佛教為深;修身治國,儒道為切。’”○《西游記》第八十回:“卻說[三藏]坐在林中,明心見性,諷念那《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忽聽得嚶嚶的叫聲‘救人’。”○[清][鄭燮]《焦山讀書寄四弟墨》:“和尚是佛之罪人,殺盜淫妄,貪婪勢利,無復明心見性之規。”◆2.指率真地表現心性。○《紅樓夢》第一一五回:“他說了半天,並沒有個明心見性之談,不過說些什麼‘文章經濟’,又說什麼‘為忠為孝’。”

靈性(灵性),◆1.精神;精氣。○[南朝][宋][顏延之]《庭誥》之二:“未能體神,而不疑神無者,以為靈性密微,可以積理,知洪變欻怳,可以大順。”○[南朝][梁][沈約]《釋迦文佛像銘》:“眇求靈性,曠追玄軫,道雖有門,跡無可朕。”◆2.人所具有的聰明才智,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唐][韓愈]《芍藥歌》:“嬌癡婢子無靈性,競挽春衫來比並。”○《紅樓夢》第八四回:“﹝[林丫頭]﹞要賭靈性兒,也和[寶丫頭]不差什麼。”○[魯迅]《墳‧燈下漫筆》:“占了高位,養尊處優,因此受了蠱惑,昧卻靈性而贊嘆者,也還可恕的。”◆3.特指對宗教的悟性。○[明][陳汝元]《金蓮記‧郊遇》:“自家叫做[佛印],生來有些靈性,只為了悟一心,因此削光兩鬢。”◆4.靈魂。○[元][無名氏]《硃砂擔》第四摺:“我只道你靈性歸天上,卻元來幽魂沉井底。”○[清][吳騫]《扶風傳信錄》:“妾得寵于君,性尤妒,宮中之人,多被讒害,因此落劫,然靈性不泯,隨即修行,今已閱七世矣!”◆补证条目■精神;精气。○郁达夫《理智与情感》:“人的情感,人的理智,这两重灵性的发达与天赋,不一定是平均的。”

兩性人(两性人),◆性器官畸形的人。通稱二性子。參見“兩形”。

兩性化合物(两性化合物),◆遇強酸呈鹼性、遇強鹼顯酸性的化合物。如氧化物中的氧化鋅、氧化鋁等,氫氧化物中的氫氧化鋅、氫氧化鋁等。有機化合物中也有兩性化合物,如氨基酸。

兩性花(两性花),◆在同一朵花裡,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如梅花、杏花、百合花等。

兩性(两性),◆1.雄性和雌性;男性和女性。○[張天翼]《溫柔製造者》:“‘噯,你得想想更重大的事。兩性間的那個可並不是生活的全部。’男的抱起她的腦來。”◆2.兩種性質。如:氨基酸既有酸性也有鹼性,它是兩性的。

兩面性(两面性),◆同一事物身上同時存在的兩種互相矛盾的性質或傾向。○[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一般地屬於人民內部的階級鬥爭,這是因為我國的民族資產階級有兩面性。”○《朱元璋傳》第五章一:“事情並不如他所想望的那樣,大地主們也有兩面性。”

理性,◆1.涵養性情。○[漢]徐幹《中論‧治學》:“學也者,所以疏神達思,怡情理性,聖人之上務也。”◆2.本性。○《後漢書‧黨錮傳序》:“聖人導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與,節其所偏。”○[宋][陳善]《捫虱新話‧辨惠洪論東坡》:“僧[惠洪][覺範]嘗言,[東坡]言語文字,理性通曉,蓋從般若中來。”◆3.道理。○《官場現形記》第六回:“這算甚麼話!要人走,錢不還人家,這箇理性倒少有。”○[葉紫]《豐收》八:“他始終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辛辛苦苦種下來的穀子,都一擔一擔地送給人家挑走,這些人又都那樣地不講理性。”◆4.理智;從理智上控制行為的能力。○[茅盾]《宿莽‧色盲》:“她是靜默的,她是理性的,她是屬於舊時代的薀藏深情而不肯輕易流露的那一類人物。”○[丁玲]《母親》:“她一想起這些就忍不住要大哭,要失去了理性,失去了知覺的大哭一場。”◆5.指屬於判斷、推理的思想活動,與感性相對。○[毛澤東]《實踐論》:“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於它來源於感性。”○[王西彥]《古屋》第二部四:“‘憑什麼知道我一定會回來?’‘憑我理性的推測!’他笑着說。”

空性,◆佛教語。即真如。謂悟入空觀所顯示的真實的本體。○[唐][皎然]《答俞校書冬夜》詩:“詩情聊作用,空性惟寂靜。”

酒性,◆1.猶酒量。○[南朝][梁][沈約]《七賢論》:“[劉伶]酒性既深,[子期]又是飲客。”◆2.酒後的性情。○[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二摺:“他酒性躁,不中撩鬥,你則綻口兒休題着索取[荊州]。”○《水滸傳》第三八回:“為他酒性不好,多人懼他。”

節性(节性),◆謂節制性情。○《書‧召誥》:“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節性,惟日其邁。”○[吳澄]注:“節,裁抑之也;性,氣質之性。”○[梁啟超]《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頡德]以為人類之進步,必以節性為第一義。節性者何?有宗教以為天然性之制裁是也,苟欲合群也,欲進化也,必不可不受此制裁。”

見性(见性),◆佛教語。謂悟徹清凈的佛性。○《壇經‧般若品》:“若開悟頓教,不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明][李贄]《答鄧石陽書》:“若人能空之,則不得謂之太虛空矣。有何奇妙,而欲學者專以見性為極則也耶!”○《天雨花》第二七回:“鎖閉三年併五載,試他見性與明心。”

火性,◆1.火的性能。○[北齊][劉晝]《新論‧從化》:“火性宜熱,而有[蕭丘]寒炎,猶曰火熱,熱者多也。”◆2.喻暴躁易怒的脾氣。○[元][高文秀]《黑旋風》第四摺:“惱犯[黑旋風],登時火性發。”○[茅盾]《子夜》十七:“大家這才知道,今晚上‘三老爺’的火性不比往常!”

火氣性(火气性),◆易發怒的脾性。○[元][無名氏]《硃砂擔》第一摺:“若不是灌的來十分酩酊,怎按住他一場火氣性。”

會性(会性),◆會通性靈。○《宋書‧謝靈運傳》:“援紙握管,會性通神。詩以言志,賦以敷陳,箴銘誄頌,咸各有倫。”○《宋書‧符瑞志下》:“三極協神,五靈會性。理感冥符,道實玄聖。”

風性(风性),◆作風性格。○《後漢書‧符融傳》:“[膺]風性高簡,每見[融],輒絕它賓客,聽其言論。”○[明][鹿善繼]《認真草‧請謚揭》:“伏念職祖,儀質端凝,風性峻潔。”

風火性(风火性),◆比喻脾氣暴躁,極易致怒。○[元][劉庭信]《寨兒令‧戒嫖蕩》曲:“若論蛇蝎,尚有潛蟄,不似你娘風火性不曾絕。”○[明][湯顯祖]《牡丹亭‧圍釋》:“正是我一時風火性。大[金]家得知,這[溜金王]到有些欠穩。”◆补证条目■比喻脾气暴躁,极易致怒。○唐王梵志《持戒须含忍》诗:“持戒須含忍,長齋不得嗔。莫隨風火性,參差誤煞人。”

法性,◆佛教語。真實不變、無所不在的體性。各宗所說不一。○《大般泥洹經‧如來性品》:“如來真法性,聞佛為眾生。”○[南朝][齊][周顒]《難張長史門論》:“般若所觀,照窮法性。”○[清][龔自珍]《法性即佛性》:“宗--今立法性即佛性。”○[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四章:“[弼]耽好玄理,嘗與[孝靜帝]談佛性、法性。”

發性(发性),◆1.謂使慧性、定性彰明。○[唐][杜甫]《大雲寺贊公房》詩之一:“醍醐長發性,飲食過扶衰。”○[仇兆鰲]注:“[潘鴻]曰,《止觀輔行》云:‘見是慧性,發必依觀;禪是定性,發必依止。’此發、性二字所本。”◆2.發脾氣。○《醒世恒言‧陳多壽生死夫妻》:“[朱世遠]是本分之人,見渾家發性,攔他不住,洋洋的躲開去了。”

二性子,◆1.兩性人的通稱。◆2.謂物性不純。○[老舍]《龍鬚溝》第一幕:“[四嫂]:‘苦水呀,[王大媽]!’[大媽]:‘也不太苦,二性子!’”

耳性,◆1.猶記性。指受告誡後能夠牢記。○《紅樓夢》第二八回:“眾人都道:‘再多說的,罰酒十杯!’[薛蟠]連忙自己打了一個嘴巴子,說道:‘沒耳性,再不許說了。’”[管樺]《闖臺》:“要麼我說你們怎麼沒耳性呢?”◆2.指聽力。○[清][龔自珍]《世上光陰好》詩:“玉茁心苗嫩,珠穿耳性聰。”

德性,◆1.指人的自然至誠之性。○《禮記‧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鄭玄]注:“德性,謂性至誠者也。”○[孔穎達]疏:“‘君子尊德性’者,謂君子賢人尊敬此聖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誠也。”○[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以宣暢和平,涵泳德性,移風易俗。”○[清][梅曾亮]《<太乙舟山房文集>序》:“蓋其德性粹正得之天,而襮其真於外者,於文其大端也。”◆2.品性;品質。○[清][李漁]《風箏誤‧和鷂》:“就當才貌都有了,那舉止未必端莊,德性未必貞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一回:“初讀書的時候,便教他讀了《女誡》、《女孝經》之類,同他講解明白了,自然他就明理;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礎。”○[沈從文]《紳士的太太》:“凡是一切紳士的壞德性,他們都不曾缺少。”○[王魯彥]《廈門印象》:“除了很好的體格以外,他們還有很好的德性。”◆3.方言。指不入眼的模樣、品行。含有輕蔑意。○[曹禺]《日出》第三幕:“[胡四]……你瞧見這個麼?大爺有的是洋錢。可就憑你這德性(向[黑三]),一個子也不值!”參見“德行-德行”。

得性,◆《詩‧小雅‧魚藻》“魚在在藻”[毛]傳:“魚以依蒲藻為得其性。”後以“得性”謂合其情性。○[南朝][宋][謝靈運]《道路憶山中》詩:“得性非外求,自已為誰纂。”○[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草木不夭,昆蟲得性。”○[唐][劉禹錫]《沓潮歌》:“介鯨得性方逍遙,仰鼻噓吸揚朱翹。”

道性,◆1.道德品性。○《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江夏王]道性淵深,睿鑒通遠,樹聲列藩,宣風鉉德。”◆2.出家修道之情志。○[唐][白居易]《留別吳七正字》詩:“唯是塵心殊道性,秋蓬常轉水長閑。”○[唐][元稹]《夢游春》詩:“浮生轉經歷,道性尤堅固。”○[宋]徐鉉《奉和武功學士舍人寄贈文懿大師》之二:“詩情道性知無夢,頻見殘燈照曙窗。”◆补证条目■出家修道之情志。○《普曜经·梵天劝助说法品》:“爲諸衆生,雨八味水,滅諸所受,根力覺意,禪思脱門,定意正受,增益道性,從無數劫,如所聞法,己身立行,積累道法。”

出性,◆超出常情。形容感情程度之深。徐志摩《我的祖母之死》:“我滿心充塞了死象的神奇,同時又須顧管我有病的母親,她那時出性的號啕,在地板上滾着,我自己反而哭不出來。”◆补义条目■天性;生性。○唐拾得《诗》:“世有一種人,出性常多事。終日傍街衢,不離諸酒肆。爲他作保見,替他説道理。一朝有乖張,過咎全歸你。”○《敦煌变文集·百鸟名》:“獨舂鳥,悉鼻畀;出性爲便高樹枝。”

成性,◆1.天性。○《易‧繫辭上》:“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朱熹]本義:“成性,本成之性也。”◆2.成其天性。○《漢書‧董仲舒傳》:“是故王者上謹於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3.形成一定的性格、習慣。○《宋書‧明帝紀》:“[子業]凶嚚自天,忍悖成性。”○《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雖承司戶不棄,但下官夫婦,鍾愛此女,嬌養成性,所以不舍得出嫁。”○[柳青]《狠透鐵》:“忠厚成性的老漢又覺得這樣不好,何必和他們鬥氣呢?”

常性,◆1.一定的規律。○《逸周書‧常訓》:“天有常性,人有常順。”◆2.本性。○《莊子‧馬蹄》:“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周德。”○[明][馮琦]《宋史紀事本末‧太祖代周》:“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勿訝。”◆3.持久性。○[劉厚明]《小雁齊飛》第一幕:“五分鐘熱氣--幹什麼都沒常性!”

長性(长性),◆常性;耐性。○《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六回:“他那種人,有甚長性?吃過你兩服藥不見效,他自然就不請你了。”○[巴金]《秋》四:“我又沒有‘長性’。說讀書,讀來讀去總不見讀好。”○[茅盾]《子夜》一:“呀,[福生],你還在這裏麼?好!做生意要有長性。”

才性,◆1.才能稟賦。○《荀子‧修身》:“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孔叢子‧連叢子下》:“人之才性受天有分,若如君之論,則[成王][伯禽]雖致泰平,皆當以不聖蒙弗克負荷之罪乎?”○《元典章‧禮部五‧醫學》:“若有民間良家子弟,才性可以教誨,願就學者聽。”○[康有為]《大同書》丁部:“凡言平等者,必其物之才性、知識、形狀、體格有可以平等者,乃可以平等行之。”◆2.資質性情。才,通“材”。○《世說新語‧賞譽》“諸人當來尋[溫元甫]”[南朝][梁][劉孝標]注引《晉諸公贊》:“[溫幾],字[元甫],[太原]人,才性清婉。”○[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摺:“據相貌,憑才性,我從來心硬,一見了也留情。”◆3.才能和性格。○《世說新語‧文學》“[鍾會]作《四本論》”[南朝][梁][劉孝標]注引《魏志》:“[會]嘗論才性同異,傳於世。”○[清][侯康]《補<三國><藝文志>》卷四:“《傅嘏傳》稱[嘏]常論才性同異,[鍾會]集而論之。”

筆性(笔性),◆書畫詩文中所表現的作者各自的風格特點。○[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下‧賓白》:“總之,文字短長,視其人之筆性。”○《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的字寫的最好,卻又不肯學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創出來的格調,由着筆性寫了去。”

本性,◆固有的性質或個性。○《荀子‧性惡》:“然則禮義積偽者,豈人之本性也哉!”[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事類》:“夫薑桂同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學,能在天資。”○《紅樓夢》第九七回:“這本是他數年的心病,一時急怒,所以迷了本性。”○[曹禺]《雷雨》第二幕:“可是人家說一句,我就要聽一句,那是違背我的本性的。”

寶性(宝性),◆1.保全天性。○[三國][魏][嵇康]《答難養生論》:“遺世坐忘,以寶性全真,吾所不能同也。”◆2.佛教語。即如來藏。真金在糞穢中,其性不變;如來藏性在眾生煩惱中,不失真如清凈之性,故謂寶性。佛經《究竟一乘寶性論》(省稱《寶性論》)之名本此。○《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

安性,◆安定性情;安心。○《吕氏春秋·本生》:“其爲聲色音樂也,足以安性自娱而已矣。”○汉贾谊《新书·瑰玮》:“末技遊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民安性勸業,而無縣愆之心,無苟得之志,行恭儉蓄積,而人樂其所矣。”○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春秋》有經禮,有變禮。爲如安性平心者,經禮也。”

Tags:佛教   孟子   道生   巴豆   阅微草堂笔记   灯心草   范仲淹   崔林   冀州   后汉   搜神记   干宝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