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宋孝宗赵眘的偶然而曲折的帝王之路(骂别人断子绝孙的报应)

网络整理 2022-04-05 最新信息

赵眘这个名字,知道的人可能不多,甚至罕见,但他却是南宋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赵构禅位太子,新皇帝即位,是为孝宗。宋孝宗名眘,字元永,是宋太祖赵匡胤少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而宋高宗赵构则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嫡系子孙,赵构怎么会立宋太祖的七世孙赵眘为太子呢?此话还需从头说起。

宋孝宗赵眘的偶然而曲折的帝王之路

宋孝宗赵眘画像

宋孝宗被立为太子,以致登上皇位,中间颇为曲折,并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原来,宋高宗赵构尽管后宫嫔妃如云,男孩却仅生元懿太子赵旉一人。建炎三年(1129)年秋天,年仅三岁的赵旉夭折。赵旉生于多灾多难的建炎元年(1126年),体质孱弱,自幼多病,戎马倥偬的赵构自顾不暇,皇室也漂泊不定,太子缺乏应有的照料,故而一直疾病缠身。皇室逃到健康后,一位宫女不小心碰翻了一只金香炉,声响惊得赵旉当即抽搐,不几天便死去。太子既死,赵构又在不断逃亡途中受惊,身患不育之症,致使皇储乏人。然而,储君乃一国之本,储君不立,朝野不安。大臣范宗尹首先上书奏请高宗早立太子,以安天下。高宗赵构对范宗尹说:“太祖皇帝以其神明英武平定天下,可子孙却未享其成,以至零落,其情堪悯。我如果不能效法仁宗皇帝,怎能告慰太祖在天之灵!”高宗此言所指是宋仁宗传位给侄子赵曙之事。

宋孝宗赵眘的偶然而曲折的帝王之路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宋太祖赵匡胤于烛光斧影中不明不白地死去后,胞弟赵光义继位,一直到高宗赵构,帝位都由赵光义裔孙继承,赵匡胤一支一直默默无闻。“靖康之难”后,太宗赵光义的裔孙徽、钦二帝和大批宗室被掳被杀,高宗赵构唯一儿子也夭折,眼看赵光义一支就要断子绝孙。为了保住赵家江山,高宗赵构便发出这番颇有“道义感”的高论。实际上,并非高宗赵构良心发现,而是迫不得已。高宗此话既出,门禁大开,一时朝野大臣纷纷上书,请求立太祖之后为储。大臣李回说:“艺祖(太祖或高祖的通称)不以大位传其子而传胞弟,可见手足情深,陛下择嗣,不妨效法艺祖。”另一大臣张守也说:“艺祖诸子并未失德,却舍诸子而传位太宗,高风亮节胜过尧舜百倍。”上虞县丞娄寅亮更直截了当地指出:“艺祖之后寂寞无闻,仅同庶民,于情于理,均不相合,请陛下在“伯”字行内选太祖子孙中有贤德者,以备他日之选。如果后宫诞生皇嗣,再命他退处藩服。这样,上可告慰艺祖在天之灵,下可告慰天下之人!”赵构读完奏章,允准所请。

宋孝宗赵眘的偶然而曲折的帝王之路

宋高宗赵构画像

绍兴三年(1132年),宋高宗派遣主管宫廷宗族事务的大臣在“伯”字行中访求宗室。在赵匡胤后代“伯”字行中,这时已有1645人。先从这些人当中选出七岁以下儿童十人,最后送高宗定夺。高宗在十人中选出两人,这两人一胖一瘦,瘦的名叫伯琮。高宗粗看以后,决定留胖去瘦,赐伯琮白银300两遣回原地。伯琮正欲出门,高宗感到看得不够仔细,又让二人叉手并立,自己站在一旁仔细端详。忽然一只猫从从二人身旁经过,伯琮兀立不动,胖孩子飞起一脚向猫踢去,高宗皱着眉头说道:“此猫偶过此地,为何踢它!如此轻狂,怎能担当社稷重任!”于是,又决定留瘦去肥。就这样,伯琮便以储君候选人的身份被养育在宫中。

伯琮于建炎元年(1127年)生于秀州(今嘉兴),入宫时方才六岁,需有人护持,高宗便领着他迳入后宫,去见张婕妤、潘贤妃和吴才人。三人正环坐聊天,潘贤妃因刚痛失元懿太子,看见伯琮不禁触景生情,于是掉头向寓,凄然不乐。张婕妤笑着向他招手,伯琮便笑着扑入婕妤怀中。高宗看到这副情景,便命她养育伯琮,赐名瑗。吴才人孤独无依,也想抚养一个孩子。高宗便找来那位胖孩子伯玖,赐名为璩,交由吴才人抚养。

为了培养伯琮,高宗应大臣赵鼎之请,将行宫新建的书院作为资善堂。让他在那里读书学习,并派才赡学博的大臣作为赞读。伯琮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异于常人,颇受高宗钟爱。绍兴十二年(1142),14岁的伯琮被加爵普安郡王。随着年龄的增长,伯琮不免对政局发表一些意见,结果导致奸相秦桧的不满。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衢州发生强盗抢劫事件,秦桧没有奏闻高宗,便迳自派殿前司将官辛立率兵千人前往拘捕。伯琮将此事告诉高宗,高宗大惊。次日,高宗追问此事,秦桧竟然搪塞:“区区小寇,不足烦劳圣虑,荡平之后,奏闻不迟。”秦桧知道此事系伯琮上言,心里非常恼火。当时,伯玖也封为恩平郡王,二人都是太祖之后,才能又不相上下,到底立谁为嗣,高宗踌躇不决。秦桧见状,极力推荐伯玖,当年那位收养伯玖的吴才人此时已经成为高宗皇后,她也极力附和这种意见。高宗欲试二人优劣,便各赐宫女十人。伯琮的老师史浩看出高宗用意,便对伯琮说道:“皇帝欲考验你,千万谨慎从事。”伯琮点头称是。过了几天,高宗果然将宫女召回,一经检验,赐给伯琮的十人仍是处女,赐给伯玖的十人皆非处女。高宗已经判定孰优孰劣。其实,这张试卷伯琮得满分是意料之中的事,他本来不是好色之徒,宫闱生活严谨,再加上老师史浩提醒,故轻易击败伯玖。史浩时为秘书省校书郎,同时兼任普安、恩平两府教授,但却更加喜欢伯琮。当然,在此之前,高宗还是希冀后宫嫔妃能够诞育凤雏麟子,倘若如此,无论伯琮还是伯玖,都得退处藩封。然而流年似水,转眼高宗已年过半百,龙种仍未萌芽,香火传承已经无望。他几次想立伯琮为嗣,但韦太后不予表态,高宗不能违拗母命,立储之事故而迁延未决。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年已80岁的韦太后魂归西天,高宗又想起立储之事,便征求大臣张焘的意见。张焘说:“储君乃国家根本,天下大事莫过于此,请陛下早早确定普安郡王和恩平郡王的名分,谁为君,谁为臣,应当晓谕天下。”高宗回答说:“朕思念此事已经很久,只因太后没有应允,未能及早施行,卿之言甚合朕意,明年春天便举行立储典礼。”

宋孝宗赵眘的偶然而曲折的帝王之路

张焘画像

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高宗宣布立伯琮为皇子,更名为玮,封为建王,并诏告天下。同年三月,确定伯玖为皇侄。当时金人屡次入寇,高宗下诏亲征,此时江淮又告失守,朝廷大臣个个畏敌如虎,争相提出退避之计。时年三十五的伯琮听了不胜气愤,主动上书请求率师执戎,充当讨金前驱。这时,卧病在家的建王府直讲史浩扶病求见高宗,认为皇子不能率兵亲征。高宗正为建王伯琮非分举动生气,听了史浩的解释,怒气顿消。当即决定让建王随驾亲征,熟悉朝中将领。

宋高宗赵构自建炎元年即位,颠沛流离,半生戎马,身倦神疲,久有禅位之意。伯琮被立为皇子后,时年仅50多岁的赵构几次表示传位于他,但他都流着眼泪坚决推辞。后来,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入侵,军务繁忙,此事便不再提起。直到完颜亮被杀,金世宗即位,金兵北撤,高宗赵构又提禅位之事。大臣陈康伯认为,此事不宜过于匆忙,应当先下建储诏书,正式立为太子,确定名分,使天下人都知道圣上的意思,然后再举行禅位大礼。赵构采纳这个意见,命学士洪遵为太子另择名字。洪遵一连拟了四个名字,赵构都不满意。于是他亲自搜肠刮肚地为未来皇帝起名,并琢磨出了一个“眘”字。眘者,谨慎、慎重也,最早见诸《诗经》。赵构精通诗词、音乐,擅长书法、绘画,五经四书更是烂熟于心。琢磨出这个“眘”字并不意外。但在文盲充斥的封建社会,认识这个字的人并不多,即使是在今天,不查字典,不上网搜索,认识这个字的人也十分有限。因此,尽管后来的宋孝宗成了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但知道其名的中国人却为数不多,大概与这个名字不无关系。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二十八日,时年55岁的宋高宗赵构正式下诏策立伯琮为太子。六月再下诏书:“皇太子贤圣仁孝,闻于天下,周知事故,久系民心……可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迁德寿宫,皇后称太上皇后。”接着便在紫宸殿行内禅之礼。赵构招来太子,当面劝他即位。太子并非痴迷权力之辈,他不肯接受皇位,退到大殿一侧的旁门,想返回东宫。赵构劝谕再三,太子方才答应。于是赵构最后一次来到紫宸殿,宰相陈康伯上奏客套一番:“臣等辅政多年,罪戾如山,陛下皇恩浩荡,宽待不诛,臣等铭感肺腑。如今陛下超然高蹈,有尧舜之举,臣等不胜欣赞,但从此以后,不得觐见天颜,犬马之情,不胜依恋!”听了这番言辞恳切的客套,赵构忍不住老泪纵横,自谦并勉励众臣:“朕在位三十六年,如今垂垂老矣,很久以来就想脱身赋闲,此事由我独断,与众卿无关,你们可努力辅佐嗣君。”陈康伯又说:“皇太子贤圣仁孝,但他不肯去正殿,如何是好?”太宗说:“经朕再三劝说,他已经在殿后等候了。”

文武百官于是又聚到殿门之下,禅位诏书宣读完毕,入紫宸殿迎接新君。过了一会,太子身着朝服,由内侍簇拥着来到御座前,但却拱手侧立不坐,内侍扶掖多次,才稍稍就坐,宰相率领百官祝贺,太子又从座上站起来。陈康伯说:“请陛下面南危坐,接受臣僚祝贺,方不负上皇托付之意。”太子悲怆地说:“皇父之命过于独断,天子大位断不敢承受,还是容我退避吧!”群臣当然不依,又是一番苦劝,太子推辞再三,只好膺继皇位。

即位仪式刚刚结束,孝宗便身着赭色龙袍,步行出禅曦殿,送太上皇赵构还宫,直到出了宫门还不肯止步,赵构再三辞谢,他才停下。看到这些,赵构高兴地说:“我托付得人,今生没有遗憾了。”从此以后,大宋皇位又回到了太祖赵匡胤一系。

后人评价赵构说:“一生行事,只有选立太子最为公允。能上慰天地,下尉祖宗,因此而已。”然而,赵构此举实则不得已而为之。首先是自己没有子嗣,其次是有宋太祖的先例,赵构禅位并非尧舜那样的让贤。此外,他禅位还有比较复杂的原因。

赵构禅位时,仅年56岁。此后,他做了25年的太上皇,直到81岁才驾崩。即使在当时的条件下,以他的身体状况推测,56岁的宋高宗断不能无力处理军国大事。“神疲力倦”只是他的借口,实际原因可能是:宋金战场上虞允文指挥宋军在采石取得重大胜利后,金国统帅完颜亮后院起火,无法继续南侵而率兵退走,宋金战场上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是和是战面临抉择。宋高宗既不敢抗金,又无法推行投降政策,进退维谷,于是把这副担子扔给孝宗。不过,将赵构主动禅位完全归结于上述理由,也不太确切。以赵构一贯的主和政策取向,处理战与合的问题,并不困难,只要他一以贯之,继续和下去就万事大吉,无非多割让土地,多供奉金银而已。且历史上绝大多数皇帝至死不肯放权,把皇权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当年的武则天已经82岁高龄,她还终日怀抱着两个男宠拒不下台,直至拥唐大臣发动神龙政变,才把她赶下台。正因为权力有如此的诱惑力,当代西方民主国家为了约束最高国家领导人的权力野心,不得不将任期写进宪法!

由于赵构主动禅位,使孝宗皇帝推行自己的政见有了可能。孝宗做皇子时就主张抗金,即位后更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多年来,他极端讨厌秦桧的专权卖国,宫廷生活使他耳闻目睹了多次和战之争,他清楚地知道,要想发动抗金战争,恢复失地,必须首先扶正朝野舆论,重用抗金之人,清除秦桧余党。即位不足一月,孝宗即召见抗金名将张浚,对他说:“久闻张公大名,现在朝廷抵抗金国,收复失地就依赖您了。”张浚身跨两朝,亲眼看到二帝蒙难,生灵涂炭,因而誓与金贼不两立,一生不主和议,力求抗战,立下赫赫战功。金将粘罕临终遗言:“自从我进入中国以来,未曾有人敢于犯我兵锋,唯独张枢密能和我抗衡。”张浚主持南宋边防十年,后因说秦桧昏聩无能,遭秦桧报复,二十年不受重用。朝野上下闻知张浚被貶,无不扼腕叹息。金人害怕张浚,唯恐他被重新启用,每次使者南来,必询问张浚何在。张浚被召见后,力陈和议错误,劝孝宗坚持进取,对此,孝宗非常赞同,即任张浚为江淮东西两路宣抚使。

宋孝宗赵眘的偶然而曲折的帝王之路

张浚画像

与此同时,赵昚在平反岳飞冤案上开始动作。岳飞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年底被害之后,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身负“谋反”、“叛逆”的罪名。孝宗即位后,主战势力再次抬头,纷纷上书谴责秦桧(此时秦桧已死六年)。此前,皇权内部也一直对赵构颇有怨言。当年和议后,金国送回人质,其中包括韦太后。韦太后回到故国,在万分感慨之余,她还特别关切地问了一句:“为何不见大小眼将军?”(据说岳飞两眼一大一小)当听说“岳飞死狱矣”时,她愤怒至极,怒斥高宗,表示要出家。经高宗苦苦哀求才做罢。

赵眘面临金国再次入侵的局面,接受老师史浩的建议,下诏为岳飞冤狱平反,追复其原官,赦还岳飞被流放的家属。但这次平反并不彻底。赵眘诏书写道:“故岳飞……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不自矜夸,余烈遗风,于今不泯。……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诏书肯定了岳飞善于领军,纪律严明,但对于岳飞的功绩一字未提,还说是“坐事以殁”,言外之意是,人虽然不错,但人死事出有因。再看诏书给予岳飞的身后待遇,仅仅是复官,礼葬,优待家属。

宋孝宗赵眘的偶然而曲折的帝王之路

岳飞画像

要为岳飞平反,必须严惩罪魁祸首秦桧,但诏书只字未提。而且诏书还特别声明,这些夸奖、优待的话,都是源自太上皇。换个角度来说,这些遮遮掩掩的朝廷意见都是赵构的意思。这次诏书只能说勉强正名。尽管皇帝已经是赵眘,但赵构还是有实权的太上皇,只能说岳飞“坐事以殁”。但对于赵眘来说,刚登基就做到这些已经难能可贵。在岳飞正名后,赵眘还为岳飞进一步恢复名誉做了不少工作。同年十月,赵眘正式恢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围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的官爵,恢复岳飞妻子李氏楚国夫人的称号,恢复岳飞已经亡故的儿子岳云、岳雷的官职,恢复岳飞尚健在的儿子岳霁(后改名岳霖)、岳震、岳霭的官职,封岳飞的孙子为官等。这些措施彻底恢复了岳飞的名誉。翌年七月,南宋政府发还了岳飞在江州的田产。后来,又发还了当初被抄走的赵构写给岳飞的全部御札。这些御札当年都被秦桧扣住了。

此后,南宋政府又通过一系列步骤表彰岳飞的功绩。包括同意在鄂州建立岳飞庙并赐名“忠烈”。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令太常寺为岳飞拟定谥号,初拟“忠愍”,次年(1178年)最终确定为“武穆”。武穆谥号的确定,标志着岳飞平反工作基本完成。而议谥时间是1777年。这时,宋孝宗已经即位十五年,孝宗的帝位已经稳固,秦桧的残余势力也消除得差不多,所以才有给岳飞议谥出现。

岳飞平反,自然应找罪人,而冤杀岳飞的罪魁祸首其实是宋高宗赵构,赵昚怎么可能拿自己的父亲开刀?于是秦桧很自然地成了替罪羊,可是一直到宁宗(宋宁宗赵扩,宋孝宗赵昚的孙子)开禧二年(1206年)秦桧才被追夺一切王爵,改谥谬丑,从此遗臭万年!

宋孝宗赵眘的偶然而曲折的帝王之路

杭州岳王庙秦桧跪像

隆兴元年(1163年)五月,赵昚任命张浚为北伐主帅,展开隆兴北伐。宋军于一月之内恢复灵壁、虹县和宿州等地,威慑中原。后在金军优势兵力的反攻下,宋军主将不和,撤兵时遭到金兵追截,损失惨重,只好再次与金国达成和议,史称“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后,孝宗并不甘心妥协,继续作收复失地的打算,希冀改变宋金间的不平等关系。孝宗独掌用人大权,亲自处理政事,但这时朝廷上崇尚空谈的儒臣居多,抗战将领日渐稀少,对于孝宗的抗战决心,支持者寥寥无几。即便如此,孝宗收复失地的决心并未动摇。孝宗积极备战,自己也练习武艺,以致有一次眼睛为弓弦所伤,几个月不能上朝。乾道六年(1170年)夏,孝宗在虞允文的支持下派人出使金朝,要求归还位于河南的祖宗陵寝,并要求改订受书礼。

原来,在绍兴年间,金使携书至宋时,宋帝须降座受书,屈尽陪臣之礼。孝宗即位后,陈康伯为相,每当金使前来,只有宰相陪同使者携书进殿,孝宗不再降座。等到汤思退为相,又恢复了高宗时的旧例,孝宗极为懊恼,所以派范成大出使金国,面请金主更改受书礼,同时要求归还金国占领的河南一地。这个决定首先遭到朝中部分大臣的反对,吏部尚书陈良祐竟说:“现在要的河南一地,以前也归宋朝版图,不久还是失掉,不如不要。”听了陈良祐的谬论,孝宗怒不可遏,当即罢黜他的官职。这些要求虽被金廷拒绝,却表明了宋朝的强硬态度。几年的宋金折冲樽俎,使孝宗丢掉了幻想。他决心诉诸武力,收复中原。他曾对虞允文说:“丙午之耻,当与丞相共雪。”乾道八年(1172年),又任命虞允文为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派他到四川整军备战。临行,孝宗又告以进军方略,约定来日会师河南。又择日举行盛大仪式,亲自把盏为虞允文饯行。

宋孝宗赵眘的偶然而曲折的帝王之路

虞允文画像

此后,孝宗更加积极备战,多次亲自检阅军队。他决定以更改不平等的受书仪式为借口,寻机对金用兵。年底,金国贺宋正旦使完颜璋来宋贺明年正旦,孝宗以受书仪式不合,下令改期。太上皇赵构听说后,以“父在子不得自专”为由,出面干涉,孝宗只好维持原议,暗中却派人潜入金使寓所,窃取了国书。不料事情被金主侦知,辱没使命的完颜璋被处分,宋金关系再度紧张。孝宗火速派人持亲笔信前往四川,命虞允文立即出兵。但是,这位抗金英雄已经赍志而殁,抱恨九泉。一代明君宋孝宗矢志灭金,但在国无良将的情况下,尚未出师,谋臣先死,孝宗北伐再次宣告流产。

淳熙十四年(1187年)八月,81岁的太上皇赵构崩突然得病,孝宗心急如焚,不再终朝处理政事,长留德寿宫侍奉汤药。无奈太上皇大限已到,孝心也无能为力。刚进九月,赵构驾崩。孝宗听闻后失声痛哭,两天之内,滴水未进。悲痛之中下了哀诏,表示效法先贤,服丧三年。服丧期间,孝宗只吃一丁点素食,形容日趋憔悴,连嫔妃们也为他担心。宫中有位姓吴的夫人,偷偷地让内侍在孝宗的素菜中掺上一点鸡汤,孝宗发觉后勃然大怒,当即将吴夫人逐出宫门。孝宗之孝时人妇孺皆知,他虽是赵构养子,但几十年来,父子相处极为融洽,感情笃厚。孝宗即位后,每月四次朝拜太上皇,曲意侍奉。初时,孝宗年轻气盛,很想有一番作为,恢复祖宗基业,但赵构作为老牌主和派头子,对亲历的靖康之难刻骨铭心,从内心深处畏敌如虎,唯恐重蹈徽钦二帝覆辙,压根不赞成对金用兵。孝宗侍奉赵构,每次都力陈恢复大计,高宗渐渐不快,有一次,他干脆说:“此事待我百年之后,你们再议吧?”从此以后,孝宗再也不在赵构面前提及此事。

赵构去世后,孝宗赵眘已经六十多岁。在位多年,壮志未酬,他已经感到厌倦,有意借服丧之机退位,经大臣苦苦挽留,才暂时没有禅位,但退居幕后的主意已经打定。一天退朝,孝宗留下丞相府和枢密院二府长官,谈及自己倦于政事、意欲禅位的想法。在坐大臣多数赞扬孝宗禅让之举,只有同知枢密院事黄洽一言不发。孝宗征求他的意见,黄洽回答说:“太子盛德确实能当此大任,只是太子妃李氏不能母仪天下,望陛下三思!”孝宗被说中心事,也暗暗担忧起来。他早就对太子妃不满,经常加以教诲,不见起色,反而同儿媳结下怨仇。

宋孝宗赵眘的偶然而曲折的帝王之路

宋光宗赵惇画像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宋孝宗禅位于太子赵惇,庙号光宗。自己退居重华宫当上了太上皇。赵惇即位后,太子妃李氏被册封为皇后。李氏位居正宫,千方百计离间孝宗父子,借以报复孝宗。这个赵惇并没有接受赵眘堪称孝道楷模的熏陶感染,却反其道而行之。在老婆的挑拨下,父子之间关系越来越疏远,赵惇甚至一年不朝拜重华宫,孝宗为此怏怏不乐。有一天,孝宗登上绰潮露台,听见小巷的儿童在打闹,吵着喊叫赵官家(宋朝宫内称皇帝为官家)。孝宗听了心中一酸,自语道:“朕喊他尚且不至,你们白白地叫唤什么呢?”回到宫中,常常抚几长叹,知道问题出在李氏身上,很后悔当初没听黄洽的话。时间不长,孝宗便郁闷成疾。病中的孝宗想见儿子一面,直到病危,赵惇也未出面探望。

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初九(6月28日),当了5年的太上皇,赵昚在重华殿逝世,终年六十八岁。一生讲究孝道的赵眘,就这样死于不孝之子的冷遇之中!

赵昚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是南宋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后人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赵昚帅不过张浚这样志大才疏之辈,将不过李显忠、邵宏渊。手下仅有虞允文可堪大用。还要和主和派斗争,特别是赵昚当了二十七年皇帝,前二十五年高宗赵构一直健康的活着,对他持续施加影响。赵昚为人勤政,节俭,孝宗朝是南宋国力最强的时候。可惜赵昚碰上了金世宗这样的明君,宋和金之间此时属于绝对均势,平衡没有被打破。所以都无法消灭对方。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南宋王朝由破落走向恢复,由消沉走向振兴的时代,他致力于改变南宋以来文恬武嬉、偏安一隅的现状,给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带来了一丝蓬勃希望,不仅使得南宋累积起一定的军事力量和物质力量以抵御金朝的侵扰,也为南宋后期的抗蒙斗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他却无力回天!

Tags:宋孝宗   宋高宗   赵匡胤   秦桧   史浩   绍兴绍兴   南宋   婕妤   我在宫里做厨师   赵旉   不完美妈妈   宋英宗   宋太宗   赵鼎   读书   嘉兴   宋仁宗   知识改变生活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