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赵武是谁)

网络整理 2022-04-03 最新信息

电影《赵氏孤儿》是由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历史大片,这是对经典民间故事的一次还原,从硬质量而言,无论是场景、台词或者演技都几乎无可挑剔,却偏偏在豆瓣上拿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究其原因,陈导所理解的中国版“王子复仇记”,怎么看还是有点“拧巴”。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故事起源于赵氏家族和权臣屠岸贾的宫廷斗争,晋国大将军赵朔父亲是上卿(宰相),老婆庄姬是国君的亲姐姐,正面难缨其锋芒屠岸贾借用一只毒虫杀死晋灵公,并嫁祸给赵氏,导演了历史上的“下宫之难”,屠杀了赵氏全族,仅存的血脉就只剩下庄姬腹中那个男女未知的遗腹儿。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上述与《史记》记载对比自然是有些出入,影视作品本来与文学的表达方式和套路就不一样,然而后面的情节则脱离史册和民间故事有些远了。

首先,拯救行为来自于不得已。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将婴儿平安送出宫的不是程婴的机智勇敢和“及索,儿竟无声”的奇迹,而是庄姬的自杀和韩厥的手下留情。韩厥参与了对赵氏一族的陷害和屠杀,看似屠岸一党的铁杆,在面对庄姬母子时却起了恻隐之心,庄姬自杀给了他一个蒙混过关的借口。

第二,保住赵孤的不是程婴的主动奉献,而是几次意外。

屠岸贾发现不对之后砍了韩厥一剑并驱逐之,随后捉拿了全城的婴儿,并放出告示,到寅时若无人自首则集体屠。程夫人不小心将赵家孤儿送了出去,留给程婴一个两难的处境:选择告密的话屠岸贾势必不相信,两个一起杀掉才最为保险,不说则赵孤和全城婴儿难保。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此时出场的中大夫公孙杵臼(历史上的赵家门客)将程婴的儿子当成赵孤带走并许诺带出城,却被程夫人告知这并非赵孤,也陷入了两难:送回去自然不行,交给屠岸贾则有违道义。

破局的钥匙是程婴屠婴时限前的告密,也许公孙已经将儿子送出国都了呢?不料城门已封,谁都出不去,屠岸贾将公孙府上一网打尽,顺便杀死了程夫人。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之所以安排程夫人死,估计是后面的剧本不好写,不然为何不杀程婴呢?

从军队包围公孙府的那一刻开始,程婴的儿子已是必死之局,以至于后来念念不忘“那是一个反正都要死的孩子”,倒也没说错什么,然而对比史书上的主动就有天壤之别了。

第三,最想报仇的成了韩厥和程婴。

此后程婴带着赵孤(现在叫程勃)投身屠岸贾门下,成为一名专攻医术的门客,后者被屠岸贾收为义子,并视同己出地培养了十五年,片中满是这对有着血海深仇的冤家之间岁月静好的画面。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这一切都来自程婴的谋划,他就是想让二者生出感情再找机会告诉程勃真相,给屠岸贾一个最痛苦的死法。韩厥因为被驱逐而恨恨不已,二人组成了“复仇者联盟”,每个月十五都进行密谋。

当二人在一个月夜告诉程勃所有“真相”时,后者一脸不屑,想报仇你们自己上吧,那个教导了自己十五年的干爹居然是杀父仇人,换成我也不信。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十五年的密谋成为泡影,程婴违背医者誓言提供毒药,韩厥则带着弩箭亲自刺杀屠岸贾,搞了半天他们才是最想报仇的人。

第四,赵孤复仇是为了程婴。

当自己身份被屠岸贾说破之后,他和程婴一起到了屠岸贾府上,当头一句就是“爹,告诉他我是谁!”,笔者很是迷糊,这十五年的教导之恩仅仅因为真相而一朝忘尽了吗?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一个弱冠少年想单挑沙场宿将屠岸贾,这是一次孤注一掷的赌博,为什么韩厥没来,难道是逃窜了吗?

屠岸贾先是许诺给他们一条生路,后又在搏杀中让了赵武两次,可见并不想杀死二人,而最后因为程婴挡剑才给了赵武一击必杀的机会。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问题是赵武只说“给我爹报仇”而非赵家,三百多口的性命当不了十五年的养育之恩,对“下宫之难”没有切身感受的赵武有这样的想法或许不足为奇,但貌似偏离了赵孤事件的本来面目了。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讲真,还原度最高的还是这个昏庸中透着狡猾的晋灵公

对原著进行改编并舍弃一些情节令整体结构更加合理均匀,也让观众能够理解并接受,这是电影的惯例,在陈导的《赵氏孤儿》中,人物刻画不可谓不细腻,情节转换也很合理,逻辑上大体是说得过去的,那何来的“拧巴”一说呢?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赵孤”事件并非真实的历史,而是太史公采纳的战国民间野史,笔者之前在赵氏孤儿新解:兄弟阋墙、侄夺叔业为背景的君臣互殴中解读过真实的历史,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但不管真假,元代杂剧和《史记》中的赵孤事件却很有先秦的面貌,在程婴和公孙杵臼身上能找到豫让和荆轲的影子,或许这就是基于战国时期“士”文化而编写的民间故事。

且来看看原创和电影的不同。

首先,程婴的出发点仅仅是报恩,将赵孤救出来是主动行为,而告发公孙杵臼则是二人商量的方案。

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彊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史记.赵世家》

在带大孩子和送死之间,二人都认为前者难度更大,公孙“贪图省事”而选择后者,程婴则主动告发,连同自己儿子为代价救下了赵孤,并“彊为其难”活下去。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剧照:公孙杵臼

值得一提的是二人从未考量过自己的安危,所想仅有报恩和赴死,这可不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吗?

第二,赵孤并非在由屠岸贾指导下长大。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话说由仇人养大,长大后一剑穿心报仇,这是听着的确过瘾,但现实点看风险实在太大了,甚至还有杨康那样认贼作父的可能。

《史记》中明明白白写着“衣以文葆,匿山中”,是个偷偷摸摸养大的孩子,却因为剧情的“需要”跟屠岸贾走到一起。但是,报仇毕竟只是报仇,成功即可,过程其实没那么重要,《史记》中的赵孤十五年间都在程婴的指导下学习和长大,复仇则只是由于晋侯突然想起赵氏的功劳,韩厥趁机告知真相而恢复赵氏地位,同时屠岸贾也被当年下宫的刽子手们围攻而死,并没有这么曲折。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说实在的,《史记》上的赵孤事件的确超过了现代人所能理解的范畴,自然也超出了陈导的想象力(又或许只是为了配合观众们的理解能力),从而我们看到的电影来自导演编剧的解读,内容而言则充满了人性的碰撞和刻意的对比,故而偏离了故事的初衷。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这种“拧巴”的感觉并不止于改编原有剧情,对人物的设定更是将复仇的主题变成了伦理的大讨论。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先说赵氏父子,历史上赵朔不显山露水,而赵盾既是晋国的忠臣,也是跋扈的权臣,这与电影中的形象是符合的,这对父子毫无保留地打击和挤兑屠岸贾,令后者的反击甚至合情合理起来;

韩厥则被设定为屠岸贾手下的将领,而事实上他是的赵氏家臣,后来韩氏的始祖。从“下宫之难”的参与者到庄姬面前的恻隐之心,貌似异常的突兀(也可能是小明哥演技不够的缘故)。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后来的韩厥并不太支持程婴的计划,但他们每月都要谈复仇的事情,可是赵武什么都不知道,还能什么好聊的呢?战场上暗算了屠岸贾之后就消失不见,历史上以正直闻名的他畏罪潜逃了吗?

程婴也是纠结的,看着赵武和仇人屠岸贾走得越来越近,复仇遥遥无期,内心自然是失落的,为了避免赵武认贼作父或横遭不测,他盯了整整十五年。二人之间明显是有父子感情的,究竟是冒险复仇还是平安过日子,他始终处在矛盾之中。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故事的最后,程婴还是背弃医者誓言给了韩厥毒药,又用生命给赵武制造了一击得手的机会,我们才知道,为亲生儿子报仇的想法始终还是占了上风。

赵武始终感激屠岸贾的培育之恩,他压根不信韩厥和程婴口中的“真相”,这很真实,让若不是屠岸贾主动说出口的话,他绝对想不到这个爱他的老者竟然是家族蒙难的罪魁祸首,认贼作父几乎指日可待。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然而在确认真相之后,他立马将“干爹”当成了仇人,完全站在了程婴的立场,从复仇过程的果断来看,这并非是程婴的教育,而是赵武的天性凉薄,培育之恩显然太微不足道了。

屠岸贾则无疑是最复杂的人物,片中体现了他的狡诈、残忍和手段,唯独没有体现邪恶。对赵氏的陷害像是一次反击,摔死婴儿是是先秦的惯例,对赵武的喜爱更是发自肺腑。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这一刻的表情,笔者看不到后悔

从小带着赵武郊游、上学,教会他打仗、做人,我们可以理解为恶人仅存的人性,然而在被赵武刺中心脏时,他脸上居然出现了解脱般的笑容,这还是剧本上的那个大反派吗?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如果是狸猫换太子,这个剧本尚且凑合

我们熟知的赵孤是一个由纯臣义士担纲、善恶分明的故事,而在电影中却是忠奸难辨,如果时间节点往后推一两千年,比如“狸猫换太子”的年代,这个剧本也许是优秀的,然而在春秋中期,阴谋诡计尚未成为主流,而人心还是很“古”的,这样的模糊无疑即偏离了原著,跟看不到时代的影子。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历史片好拍吗?不好说。

如果满足于豆瓣高分的话,大可以将原著当成剧本,哪怕观者寥寥,评分也是不会低的,比如《东周列国志.春秋篇》;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真正的神形具备

如果还想获得观众认同的话,那就可遇不可求了,谁也不知道怎样才会大卖。类似老版《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完整展现了原著的精髓,并非一味的“主角正确”,但他们是有观众天然熟悉度的,他们的大火其实只能当做个案。

而到了二者的新版,当编剧和导演的现代思维强势介入古人的世界之时,同样体现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拧巴,反正我看了一小会就放弃了。

陈凯歌:纯臣义士演绎的赵氏孤儿,怎么就成了忠奸难辨的拧巴?

赵孤事件也有不亚于《三国》或《水浒》的观众认知度,这部本该让观者流泪的电影,笔者却只能在莫名其妙中如坐针毡。影片的失败在于立意的两可之间,人性的确复杂,对错也从无绝对,但未能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却强行用今人的视角来解读过去才是这种感觉的根源。陈导真正要表达的思想始终是模糊的,究竟是先秦的大义,还是对事件的现代化解读,貌似又都不是。

结合本片一流的其他要素,这个差一点就及格的打分的确恰如其分,就如同当年笔者辞藻华丽却不知所云的中学作文一样。

Tags:赵氏孤儿   程婴   陈凯歌   公孙杵臼   屠岸贾   赵庄姬   韩厥   史记   我在宫里做厨师   赵武   战国时期   晋灵公   民俗   不完美妈妈   杂剧   司马迁   文化   荆轲   元朝   哈姆雷特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