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百年战争简史》-英法百年战争的简单分析(英法百年战争打了多少年mycafe)

网络整理 2022-05-27 最新信息

今天我要为你分享的书是《百年战争简史》,这本书讲的是1337年至1453年,英法两国之间爆发的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战争,这也是世界最漫长的战争之一。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直接塑造了英法两国的现代基本形态。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国家”这个定义,直接来源于1933年的《蒙特维多公约》。公约的第一条规定了国家应具备的几个要素,包括常住人口、界定的领土、政府,以及与其他国家建立关系的能力。而百年战争对于英国和法国的这些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你现在所看到的英法两国的版图、你经常提到的法兰西民族、你所熟悉的英语,以及英法两国不断完备的中央集权能力,都可以追溯到六百年前的这次战争。

回到中世纪你会发现,从11世纪开始,英法两国一直都是一个无法分开的整体。两国统治阶级在血缘关系和政治从属上紧密相连。直到14世纪末,盎格鲁·诺曼法语仍然是英国统治阶级的口语和书面用语。作为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小时候竟然还需要专门学习英语。

不过,到14世纪中叶,一系列长期积聚的矛盾爆发了,两国开始分道扬镳。分手的方式是一场漫长血腥的战争,其间还伴随着瘟疫灾荒、农民起义,以及上层政治斗争。这一切都深刻改变了两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所以,了解这一段历史,绝不是让你听一段冗长的战争故事,而是在把握英法两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期。这是我们认识今天的英法必不可少的一块知识拼图。

百年战争的历史漫长复杂而且充满传奇色彩,不过你只需要把握三个线索,就可以理清这段历史的脉络。

第一个线索是军事变革。作战武器和作战模式的改变是如何影响战局的。

第二个线索是国内农民起义。英法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会对战争进程和国家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第三个线索是民族意识和领土观念。一场王位争夺战争如何演变为具有民族意识形态的战争,这对两国未来发展有什么意义。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从军事变革这个线索来审视这段历史。

前面提到,中世纪的英国一直跟法国嵌套在一起。两国贵族之间互有通婚,英国王室在法国土地上保有多块封地。比如法国西南部的阿基坦(Aquitaine)公爵领就是英国王室的重要收入来源,这里的税收有时候比整个英格兰获得的还要多。不过,请你注意,由于英国国王兼任阿基坦公爵,就这一点而言,英国和法王是封臣和封君的关系。

从这里可以获得两个信息。第一,英法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第二,英国国力要弱于法国。

那为什么这两个国家会发生战争呢?主要是时局所致,法国国王从13世纪开始就在推进国家统一管理,并将各路贵族依次制服。1328年,统治法国三百多年的卡佩王朝没有了男性继承人,法国王位转移到了王室支系的瓦卢瓦家族,新任国王即位后继续推进中央集权化运动。1337年5月24日,法国国王宣布剥夺时任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对阿基坦公爵领的权利,百年战争正式打响。

《百年战争简史》——英法百年战争的简单分析

爱德华三世

从英国这边来看,爱德华当然要保住传统利益。而且,爱德华的母亲还是法国前国王的亲妹妹,也是当今国王的堂妹。许多人都认为轮不到瓦卢瓦家族继承王位。同年10月,爱德华对法国国王下达战书,宣誓自己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

由于各种原因,这场大仗断断续续打了116年,英法双方各经历了五任国王。从战局来说,战争主要在法国土地上展开,虽然最后法国获胜,但在大部分时间里,英国相对于法国都拥有巨大的军事优势。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相对弱小的英国能占据优势呢?

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要谈的第一个线索,军事变革。请注意,百年战争期间的军事变革不仅决定了战场的胜负,还对中世纪的作战模式,以及两国的政局和社会都产生了影响。

中世纪的战争以骑兵为主导,主要是贵族的事情,因为只有贵族才有能力置办马匹和武器。先来看看法国的军事情况。法国骑士阶层是法王最大的财富。一个全副武装的重装骑士(man-at-arms)配备训练有素的巨型战马,就构成了一个重骑兵单位,相当于中世纪的坦克。一支这样的部队在相对狭窄的战线上发起冲锋时,就会形成压倒性的打击能力。在基督教世界近300年时间里,这种重装骑兵几乎赢得了所有重要战役的胜利。

反观英国,情况并不乐观,不仅曾惨败于法国,还常常遭到苏格兰的扫荡。不过正是在与苏格兰的纠缠中,爱德华摸索出一种新型作战方式,那就是下马作战与弓箭手相配合的模式。这一变革将给接下来英法战争带来巅峰性的改变。下面,我们就以发生在1346年的克雷西战役为例来具体看一下。

在这次战役中,爱德华有大约1.1万人,包括7000名弓箭手、2000名重装骑士、500名轻装枪骑兵,以及1500名刀斧手。英军提前占据了地形优势,面向一条向下延伸的斜坡,弓箭手拥有无比清晰的射击视野。而法王的兵力是爱德华的三倍,至少有3万人,其中还包括2万名重装骑兵。

《百年战争简史》——英法百年战争的简单分析

骑兵

战斗打响,法军一方的十字弓手排成一列准备射击,但英国弓箭手抢先一步放箭,十字弓手纷纷倒地。重装骑士随后发起冲锋,但是面对密集的箭雨,骑士的盔甲与身体被刺穿,马发疯似得乱窜乱撞。史学家形容,那些被射杀的马尸一具具堆叠起来就像“一窝凌乱的猪仔”。

当然,也有一些法国骑士冲到了英军阵前,却被严阵以待的士兵用剑和战斧砍倒了。法国军队共发起15次冲锋,“从太阳落山直至后半夜”。但在英军的箭雨下,每次冲锋都是在混乱中开始、在混乱中结束。

《百年战争简史》——英法百年战争的简单分析

长弓兵

这场仗打下来,胜负可想而知,英军大获全胜。据记载,英军一方的伤亡不到100人。而法军阵亡了1500多名领主和骑士,损失的普通士兵则超过了一万人。

爱德华打赢了西欧历史上的一场大胜仗,在克雷西战役之前,人们很少将英国人看作是军人,认为法国才拥有欧洲最强的军队。但是,从此以后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成为了基督教世界中最有名的指挥官之一。这与长弓在战争中有效使用是分不开的。

长弓的强大战力,一直都是英军在百年战争中持续取胜所依赖的重要优势。另外,这种武器的广泛使用也引发了军事战术史上的革命,战无不胜的骑兵竟然被打败了。

那这些长弓兵是什么来头呢?是贵族吗?当然不是,他们多是出身低微的普通人。

你想,要使用这种射程远,杀伤力强的武器,必须要有敏锐的反应力、强健的体魄,以及严格的纪律组织、协调配合能力。这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和实践,这显然是骑着高头大马的贵族不会去做的。当时英国的自由农都有义务要服兵役,因此造就了许多素质良好的长弓兵。

从13世纪后期,爱德华一世时期起,英格兰每一个村庄都要为国家的弓箭手部队做贡献。根据法律规定,所有农夫每周日都要练习射箭。到1346年克雷西战役的时候,长弓的规格更加标准化,伦敦塔内甚至还有一座生产弓箭的大型兵工厂。

弓箭手本质上是防御部队,但是在合适的地形条件下,当面对敌军冲锋时,弓箭手就会发挥出决定性作用。在这里补充一下,前面提到的“下马作战”,主要指的是骑射手,因为他们在马背上无法进行射击,所以骑射手在作战时必须下马,这样才有机会施展拳脚。

长弓兵的优势在随后的1356年的普瓦提埃战役、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这个兵种的战略地位被不断巩固。

你看,在没用长弓兵以前,英军作战也是由贵族骑士主导的。但英国骑兵显然无法跟强大的法国骑兵正面抗衡。不过,英国通过发动平民的力量,组建了长弓兵队伍,彻底扭转了力量对比,主导了百年战争初期的战局。那为什么百年战争最终获胜的是法国一方呢?答案还是军事变革。风水轮流转,法国也依靠这一点取得了最终胜利。

九十多年后的英法两国已经发生了巨变,时任英国国王是软弱无能的亨利六世。掌握朝政的大贵族认为,应当不计代价与法国讲和,以此保住英格兰在法国的利益。而时任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却在动用巨资改革军事。

查理七世首先组建起一支常备军。1445年,他颁布诏令建立了15个“百矛军”。“矛”就是“矛头”的“矛”。每一“矛”(lance)都是一支6人小分队,包括1名重装骑士、2名弓箭手和3名有武装的编外人员。一年后,法王查理已经有20个这样的“百矛军”。这支军队装备精良而且纪律严明。最大的创新是,这支军队能够长期存在,而不是像此前的军队一样,在短暂的敌对状态结束后就解散了。他们享受良好的待遇,可以专心于军事事务,避免了临时武装鱼肉百姓的情况。

《百年战争简史》——英法百年战争的简单分析

油画查理七世

查理还花了很多钱打造炮兵,特别是发掘了一位名叫让·比罗的高超炮手。查理令他负责改进火炮,使其更加现代化。通过不断改进火药研磨、火炮铸造技术,一支叱咤风云的法国炮兵被打造出来,后来法国在欧洲的陆军强国地位就是这时奠基的。

正是凭借这支职业化的新型军队,英国人被一点点赶出法国土地。法国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你看来,炮兵是什么人担任的呢?答案也是平民。这个道理和英国的长弓兵是一样的。换句话说,法国也在动员普通人的力量。

回头看一下第一部分。法国本来占据着中世纪战争模式的优势,却没能在与英国的作战中迅速反应做出改变,因此屡遭败绩。英格兰在改变作战方法后,通过一次次的胜利挑战了西欧贵族骑兵的军事垄断地位。而不断的失败迫使法国绝处逢生,最后在军事技术和作战模式上实现了进步。火炮的改进和使用,以及职业军队的培养都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从军事史的角度来说,百年战争也因此成为研究军事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二部分

前面说了军事改革在战场中的重要意义,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把握英法百年战争的第二个要素,国内的农民起义。也就是发生在1358年法国扎克雷起义,以及1381年的英国瓦特·泰勒农民起义。

明明是在说两国的百年战争,为什么扯到国内农民起义呢?请你注意,这两次农民起义不仅与百年战争的进程紧密相关,还是理解英法两国这段历史发展的重要暗线。

说到农民起义,中国人肯定很熟悉。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农民起义一直都是王朝更迭的重要推力。不过,我并不是要给你介绍两次分别发生在英国和法国的农民起义,而是要和你一起了解英法两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刻。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两次农民起义在英法两国的历史上占据了独特地位。首先,它们都发生在百年战争期间。其次,两次起义都是英法各自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没有之一。虽然这两次起义最终都被镇压,但两国的封建社会结构却受到剧烈冲击,农奴制开始走向终结。

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

首先说的是发生在1358年法国的扎克雷起义。“扎克雷”来源于“扎克”(jaques)一词,这是法国封建领主对乡下人的蔑称,可以理解为“乡巴佬”。可见,在当时贵族眼里,这就是一场“乡巴佬暴动”。从这个叫法你就可以感受到当时的贵族对于这次起义的厌恶。

其实,扎克雷起义对于贵族来说,绝不止是厌恶,更多的是恐惧。面对连年战争,遭受伤害最严重的就是农民。他们不能像领主和商人一样,躲在城堡里或高墙后。而他们又无力自卫,所以饱受蹂躏。农民们不仅无法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连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农民还被自己的领主欺凌,领主们抢走农民的粮食和牲畜,用来弥补税收损失。更何况,这一系列重压的时代背景却是大饥荒。因为,从14世纪初开始,法国就遭遇了不断的粮食危机。这些因素都在1358年积聚爆发为农民起义。

这是一种典型的无路可走下的反抗,农民的愤怒最终导致他们的起义行为展现为一场场暴动。起义浪潮很快蔓延到巴黎北部的广大地区。但因为没有组织,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起义,在两周内就被装备精良的军队彻底镇压了。那这样一场迅速覆灭的农民起义会留下什么影响呢?

最直接的就是对贵族的震颤。据说一名妇女在遭到十几个男人强暴后,被迫吃下了被烤熟的丈夫的肉,最后与儿女们一同被残忍地折磨致死。扎克雷起义像利剑一样,刺伤法国贵族,也深刻震动了整个西欧社会。此后,法国上层不得不认真考虑民众的诉求,这在客观上反映了中世纪晚期法国封建领主影响力的衰退,以及农民独立性的成长。

这样的农民起义风暴在二十多年后也发生在英国,要提醒你,英国的农民起义对英国的影响要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刻。

爱德华三世以及他的儿子黑太子在法国取得了众多军事胜利,但当他们离世之后,英国并没有保持好运气。黑死病从欧洲大陆蔓延到英吉利海峡对岸,席卷了英国。这场瘟疫导致英格兰大量人口死亡。英国国内劳动力成本随之提高,活下来的人们要求获得更高的报酬。

不过,为了维持对法作战和本土自卫,英国政府需要收取更高的税收,政府和民众的主张背道而驰。到1380年,国家征收的人头税甚至已经翻到三倍,不少官员借机中饱私囊,农民的积怨就此爆发。

这次起义跟二十多年前的法国农民起义不同,主要有两位领导人。其中一位是神父约翰·鲍尔,据说他在布道强调,《圣经》告诉我们人人皆为兄弟,农民和贵族不无二样。另一位领导人是瓦特·泰勒。他参加过对法战争,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很多人都被他动员起来。因此这次起义后来也被称作“瓦特·泰勒起义”。

起义者呼吁平等,要求废除农奴制,罢黜贪官。他们喊出一句震古烁今的名句“当亚当耕田,夏娃织布,谁是贵族?”这句话用原文读出来,更能体会到民众的情绪,“When Adam delved and Eve span, who was then the gentleman?”

汹涌的起义者冲入伦敦四处洗劫,并杀死多位高级贵族。迫于压力,国王出面与起义者谈判。但是,等待起义者的却是一场阴谋,瓦特·泰勒被杀死。起义者的诉求得到国王口头答复后受骗散去。贵族借这个机会进行反扑,对起义者实施的绞刑持续了整个夏天。

这次起义只维持了两个月,农民们并没有达到他们的既定目标,但对于英国来说却意义深远。下层民众向贵族阶层发泄了不满,证明了他们是有能力动摇社会秩序的。英格兰上层统治阶级进一步认识到下层的苦难,以及调整现行封建制度的迫切性。此后,人头税再也没有被征收过。这次起义也被后世视为中世纪英格兰农奴制开始走向终结的标志。

借用农民起义这个线索回看百年战争。这两次农民起义其实正是百年战争在英法两国国内的延伸。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对外作战而向民众增发税收,因此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而农民起义的爆发进一步动摇了中世纪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和统治模式,并埋下了激进政治的种子。就后续的百年战争而言,两国交战不得不考虑国内民众的感受。英国的人头税取消后,英国财政受到直接影响,对法战争进入数十年的低潮期。农民起义也带来政治大洗牌,英国王室的旁支在不久后夺取了英国王位,掀起了新一轮的对法战争。

第三部分

换个角度来说,这场绵延一百多年的战争在后期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从最初的王位争夺战,逐渐演变为具有民族意识形态的战争。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呢?

我们还是先来说说法国。15世纪初的法国再次陷入节节失利的状态,英国借着法国国内政治分裂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占领了法国北部的大部分地区,甚至还掌控了巴黎。法国王太子查理在法国中部艰苦抵抗。

1428年,在一次作战中,查理被围,不断的失败使他逐渐丧失希望。这时,一位17岁的牧羊女,来到他的面前,这就是圣女贞德(Jeanne d'Arc)。她声称自己在家乡听到了圣人的召唤,要她把英国人赶出法国。

太子打算让她去碰碰运气,因为无数失败已经让自己信誉扫地,法军的士气也非常低落。

战争打到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争夺道义制高点的阶段。英国人认为,我们在法国的战争是正义的。理由是,英军在法国所向披靡,说明得到了上帝的帮助,既然是在践行上帝的意志,那自然是正义之举。而法军呢,本土作战还不断失败。所以,法国土地应该交由正义的英国国王统治。军事胜利加道义旗帜,完成了英军侵略行动的循环论证。

不过,现在有了贞德,法军的行动也将变得神圣。在查理的支持下,贞德协同4000部队向奥尔良进发,突袭了英军的主要工事,英军败退。法国人这下子都相信,贞德的确是上帝派来拯救这片土地的。饱受苦难的人们应该团结起来赶跑侵略者。

王太子也证明了自己的合法性,军事胜利和正义之战帮助他名正言顺地继承了法国王位,加冕为查理七世。法国人相信,上帝是反对英国人的。

那英国人应该怎么应对呢?

就在这时,贞德被俘虏了。英国人想到一个恶毒的招数,那就是在宗教审判中判定贞德为女巫,实际上是在对查理进行道德抹黑。因为,既然贞德是女巫,那查理就是在借助魔鬼之力窃取王位,正义还是属于英国人。19岁的贞德遭受了火刑,行刑者还将她烧焦的尸体拖出来,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她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女人。

虽然贞德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把英国人彻底赶走,但法国的情况已经在逐渐发生变化。法王查理七世下定决心要把英国人赶走。他一方面整合了法国各个派系的势力,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军队作战能力,法国最终战胜英国,圣女贞德也得到平反。用一位史学家的话来说,“贞德将一场枯燥乏味、普通人民深受其害却不感兴趣的王朝冲突,变为一场热情激昂的保家卫国的圣战。”此后,她的故事成为法国人的共同记忆。一位少女即使在面临火刑时,仍然坚信她所到了来自上帝的声音,竭尽全力反抗侵略者。无论那个声音是真是假,她的事迹都足以让法国人热泪盈眶。

《百年战争简史》——英法百年战争的简单分析

从拿破仑时代开始,圣女贞德正式成为民族象征,自由派强调她出生于卑微但心怀人民,保守派强调他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二战中,贞德更是成为法兰西抵抗外敌,持续斗争的民族符号。

再来看看英国,在百年的战争中,英格兰的民族意识也在觉醒。长期以来,英国贵族说法语,英语只是下等语言。但是当英军在法国土地上不断获胜时,英国人的自信心逐渐成长起来,英语变得越来越时髦。英国著名小说家杰弗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用当时普通人的语言,英语写成的。英语逐渐从底层平民走向上层贵族,最终成为了民族共同的语言。

同时,当英国人的持续取胜,开始把法国人看作他们天然的猎物时,对法国人的仇恨和轻视就逐渐滋长。有这样一句诗,“法国无赖,你除了酗酒什么都不做。”可见,百年战争在英国民族主义崛起的过程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

那百年战争以英国退守不列颠岛告终,这是英国的失败吗?或许并不是。对于英国来说,这是个新起点,英国不需要再耗费人力物力维持孤悬欧陆的斑块飞地,可以专心致志处理自己的事情。从此,不列颠岛成为英国版图的基础,成为英国发展的基本盘。如果没有百年战争,英国没有被迫退回不列颠,那还会有未来的海外拓殖,还会有“深蓝帝国”吗?或许历史将完全不同。

《百年战争简史》——英法百年战争的简单分析

对于法国来说,胜利的代价是巨大的,贵族群体的大量伤亡,普通民众生命财产遭受破坏,法国一时难以恢复元气。不过,这也是个新的开始。法兰西共同体的意识播撒在了民众心中。在这片土地上,我或许不认识你,但是我们一同遭受过英国的侵略,一同分享过圣女贞德的故事,那我们就是一个共同体。而对于法国国王而言,百废待兴的土地以及贵族的折损,客观上为继续推进中央集权扫除了障碍,一个真正强大的法国,将由此涅槃。

总结

最后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你觉得英法百年战争对于英法两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这场耗时116年的战争,绝不只是一个军事事件,而是一次国家的转型与重生。军事变革可以改变作战方式,颠覆力量对比,由此带来人们对于战争看法的转变。而农民起义既是战争催生的结果,也是影响战争的要素,还是改变政治运作的力量。当战争进入到焦灼化、白热化的时候,你我有别的观念就会产生,这就是民族意识。

百年战争之后,法国从封建君主政体向近代的君主集权政体快速演进。英国的前进方向也是如此。不过,在此之前英国还要经历一番阵痛。你想,原本在欧洲大陆的土地和税收都没有了,有限的利益怎么划分?闲置的军力怎么释放?对法作战失败由谁负责?欢迎你关注下一本听书,《空王冠:玫瑰战争与都铎王朝的崛起》。

撰稿、讲述:裴鹏程

Tags:英国   法国   爱德华·希思   爱德华三世   我在宫里做厨师   法兰西人   卡佩王朝   武器   政治   基督教   坦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