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的历程(中国科举制度的等级)

网络整理 2022-05-31 最新信息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对文官的一种选拔制度,也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它起源于隋代,形成于唐结束于清代,在中国历史上诞生1300多年。

科举是隋唐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由于在科举诞生前所采用的“乡里选士”、“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官吏选拔制度百弊丛生,隋文帝为了避免重蹈前朝覆辙,对人才选拔的方式进行了大创新,采用科举制代替前朝选官制度,通过各科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杨坚此举标志着科举制度诞生,选官范围面向所有读书人,为他们提供入仕机会,改变了寒门子弟无法步入仕途的宿命。此后,科举制度随历代统治者选拔人才的需要不断发展变化,对封建社会中后期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到唐朝时,中央设置最高学府国子监承担国家教育管理职能,并设置贡院(古代会试的考场)开科取士。太宗即位后,为广纳贤才,也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考试科目有四科:明经科、秀才科、制科以及进士科。其中明经科最简单,秀才科难度最大,进士科是最重要的科目,但录取比例很低,因而终生不第者居多。比如杜牧26岁中进士,韩愈19岁落第后连考四次才中了第十三名,孟浩然40岁时应进士举不第,孟郊46岁始登进士,可见录取比例极低,终生不第者极多,无数人考成了大龄考生却依旧无法及第。

国家建设历来少不了人才支持,自武则天掌权后,便大开科举,扩大了招生范围,大力推进进士科。这段时期进士录取人数是太宗执政期间的数倍。武则天重文亦重武,为了防止舞弊之风、笼络人才,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广招天下文武之才。殿试是最重要的环节,但殿试在唐代并未形成永久制度,而武举则由兵部主考。

宋代将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其公平性大幅度提升,极大地拓宽了文人的发展道路,加之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使得文人地位得到提升,所以宋朝文人做官的几率很大,但科举取士却极其严格。宋代的“书院”盛行,科考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个等级,考生通过在各地举行的解试后方可进京参加省试(由礼部举行)。为了防止作弊,赵匡胤临时委任多位考官监考,且考官授任后不得与外界往来。自973年起,省试通过的考生要经过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进士及第者便为天子门生,立刻授官,不经过吏部。如此一来,宋代文人在良好的环境下不仅能入朝为官,还能在诗文创作上大有作为。

明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由此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并进行了完善,考试分三个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考生通过乡试成为举人方可在京都参加会试,会试通过者叫贡士。最后一轮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人数分三甲,头甲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三名,中二甲则赐“进士出身”称号,中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称号。这一时期,学院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由于科举在明代受到重视,因此参加科考的人数极多,明代统治期间,开科取士近90次,录取两万多进士,且进士近一半是寒门子弟。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几乎相同,但满人做官有不经科举的特权,后来满汉两榜取士,但汉人参考居多。总的说来,科举发展到清代后日趋没落,徇私舞弊现象严重,之后又受洋务运动发展以及西方文学的影响,科举取士已经无法满足选拔人才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1901年(即光绪三十一年)9月,科举制度被废除。

科举的诞生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营造出了积极良好的求学风气,由此推动了诗词歌赋的繁荣发展,尤其唐宋两代文人众多,唐诗宋词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但到了明代,考生局限于钻研八股文和四书五经,他们的眼界、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受限,科举考试也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清后期科举日益衰落最终被废除。

Tags:中国历史   明朝   赵匡胤   武则天   隋文帝   清朝   宋朝   文化   我在宫里做厨师   察举制   孟郊   韩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