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网络整理 2022-04-30 最新信息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一、【课文梳理

1.中庸的内涵:

①庸,用,以中为用、取用其中。 ②庸,常,中和可常行。

2.中庸的言行:

反:不及(11.16) “狂”与“狷”(13.21)

正:无适无莫——适中,以中道行事(4.10)

3.中道的标准:仁义之道

①“义”的原则:交友、修身的原则,如正义、良好的道德。

正:乡人之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13.24)

明辨善恶、坚守是非原则

反:乡原,德之贼也(17.13)

君子有四恶:称人之恶;居下讪上;勇而无礼;果敢而窒;

不合“仁”的行为

子贡有三恶:徼以为知;不孙为勇;讦以为直。(17.24)

②“礼”的原则:治国的原则,比如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守则等维持社会秩序的规定。这些规定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社会,使社会和谐安定( 1.12)

4.如何做到中庸:

和而不同是人际关系范畴优化求中的根本途径。

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和”的精神实质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尽量协调不同的认识、看法以取得共识,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

二、【回顾整理】

★默写课文相关语录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 。”

子曰:“乡原, 。”

★“中庸”“中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它们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中庸”能被看作是“折中主义”吗?

不妥。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中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愿”。


三、【课内探究】

(一)知识梳理

1. 中庸之道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中庸属于道德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成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

2、和而不同

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

(二)合作探究

阅读两则材料,完成下面的两小题。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①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②,民无争心……今据③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论和与同》)

注释:①献:进言指出。②干:违背。③据:指大夫梁丘据。

(1) 上面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 思想。


(2)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与“同”的差异。

【答案】

(1)中庸

(2) ①“和”讲究有原则地寻求各方统一和平衡,如材料所言,国君认为可行之事而实则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应该加以指出,切不可君云亦云,反之亦然。“同”,则是无原则地调和,君云亦云。② “和”的结果是达到整体的和谐,使可行的更加完备,不可行的能从中汲取积极的因素。“同”的结果,使论调单一,思想压抑,可能给事业带来损失。


(三)自主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5分)

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②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23. 文段①阐述了儒家什么思想?请分别结合《论语》中的某一相关章句,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案:

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绝不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而是一种始终以“义”为准绳的稳健主张。孔子说“乡原,德之贼也”,就体现了中庸的原则是“德”,即“义”。(答出“中庸”给1分,对文段①的理解给1分,结合其他章节分析给1分)

24. 请分析文段②中孔子与子贡之“恶”的不同之处。(2分)


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对孔子和子贡的言论分析各1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4)“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

5.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________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

(2分)


答案:仁(1分)维护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保持社会的安定。(1分)

6.根据以上文段,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4分)


答案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孔子主张中立不倚,行仁义之道,不能“知和而和”,即节制适度。执两用中,实行稳健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全面考察,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宽容包容,以“和”为美,和而不同。既要互爱互信,互尊互谅,又要坚持原则,不能“同而不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子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中庸章句集注》)

(1)根据上面的材料,谈谈对“中庸”的理解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

但孔子同时认为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

(2)现实生活中,人们是如何运用“中庸”思想的?谈谈你的看法。


走正道,做事全力以赴,同时保持一颗平和不求功利的心,保持纯真的自我,才是真正的中庸精神。

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成了孔子口中的乡愿。

简而言之,现代人把中庸演变成了圆滑,与真正的中庸之道是背道而驰的。

(四)拓展迁移

探究“和而不同”在解决现实冲突中的意义。

Tags:论语   子贡   孔子   儒家   子路   全民悦读有奖征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