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附答案解析)(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作背景)

网络整理 2022-05-19 最新信息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此诗是乾元元年暮春杜甫任“左拾遗”时重游曲江所写。当时,经安史之乱,京城虽已收复,但政治腐败而酿成的兵革未息,该年六月,杜甫因早先上疏救房琯触怒肃宗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二句写实,“风飘万点”展示暮春之景,“正愁人”表达惜春之情。

B.颔联由花及人,残花飘落将尽,面对此景,明知身体不宜饮酒却无法禁止。

C.颈联具体写人事,小堂翡翠鸟筑巢,石墓旁麒麟倒卧,片荒凉衰败景象。

D.尾联以抒情议论作结:人生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


2.诗人说“莫厌伤多酒入唇”,请联系全诗说说“伤多”的原因。


1.答案:

1.B


2.①面对落花点点,春将消逝的暮春之景,诗人产生了伤春、惜春之情。②兵革未息,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因此而哀伤不已。③面对上疏被贬的现实,诗人产生“何用浮名绊此身”的感慨。

解析:

1.“明知身体不宜饮酒却无法禁止”理解有误,正确的理解应是借酒来浇“胸中块垒”,谈不上什么“身体不宜”。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

梦李白①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②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流寓泰州,闻李白流放夜郎而作。②冠盖:指代达官贵人。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梦中李白的到来离去,都令杜甫感到局促不安。

B.“苦道来不易”写出了行路艰辛,二人见面不易。

C.“冠盖满京华”,写出了李白在长安的交游之广。

D.“千秋万岁名”,体现出杜甫对李白极高的评价。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浮云联想到游子,这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B.诗中的“梦”字,具有呼应诗歌题目的作用。

C.诗用五言,简洁而朴重;对偶又使节奏鲜明。

D.“网恢恢”一词化用了“天网恢恢”的典故。


3.本诗写法灵活多样,运用比兴、比喻、对比乃至细节刻画,为表达感情服务。请选择上述中的两种写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答案:

1.D

2.C

3.示例:(1)比兴:用漂泊不定的浮云,引发对漂泊不定的游子的思念,自然地引出了对李白的思念。

(2)比喻:以“江湖”“多风波”比喻世事难料、危机四伏用“舟楫恐失坠”表达对杜甫生涯的担心,形象而又贴切。

(3)对比:“冠盖”一句,用满城达官显贵的奢华,与李白的“独”“憔悴”作对比,突出表现了李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4)细节刻画:写梦中李白离去的“局促”不安,表现二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

1.A.只有“告归”,没有“到来”“局促”形容指李白在梦中离去的情态B.“苦道”意思是“苦苦地诉说”C.“冠盖满京华”形容京城长安达官贵人很多

2.本诗没有对偶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韩干马图①(节选)

张耒

头如翔鸾月颊光,背如安舆凫臆②方。

两髯执辔俨在傍,如瞻驰道黄屋张。

北风扬尘燕贼狂,厩中万马归范阳。③

天子乘骡蜀山路,满川苜蓿④为谁芳。

[注]①韩干:唐代著名画家,被玄宗召入宫廷专画内厩名马。②凫臆:野鸭的胸部。③燕贼:指安禄山。安禄山曾改国号为燕。范阳:在今天河北涿州一带。安禄山在这里发动了叛乱。④苜蓿:多年生开花植物,可作饲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开篇就渲染马的不凡:头如飞翔的凤凰,双颊生光,体态丰硕健壮。
B.再用牵着缰绳的侍从好像靠在马旁,场面如同皇帝驾临衬托马的不凡。
C."北风"两句极写安史之乱时,叛贼猖狂,国家遭受劫掠打击的沉重。
D.本诗用正面描绘和侧面烘托写出马的非凡神采,是为诗的抒情作铺垫。

2.诗以“满川苜蓿为谁芳”为结尾,写到苜蓿遍野,对表达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答案:

1.B

2.①苜蓿遍野,但现在却无马可喂②前四句极写马的神采非凡,五六句转写因战乱爆发,万马被夺,结尾绘出苜蓿遍野却无马可喂,诗脉发展跌宕有致,诗人情感也随之涌向高潮③以景结情,情景交融,以苜蓿遍野却无马可喂形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哀叹。
解析:

1.B项,“好像靠在马旁”有误,“俨”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庄重”,画中两个美髯执辔者庄重地站立一旁,烘托出内厩中马的非凡气质。故选B。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2.【参考译文】马头昂扬生动像飞翔中的凤凰,双颊光泽有如月华。背如安稳的车子,胸如丰肥的野鸭。画中两个美髯执辔者庄重地站立一旁,这场面如同看到御路上飞驰而来的皇帝乘坐的马车。北方燕贼安禄山公然起兵反叛,这些叛贼夺走了皇宫后厩里的万匹名马。天子只得骑着青骡来到蜀地,苜蓿遍野却无马可喂让人两眼噙满泪花。


4.阅读下面两首词,按要求作答。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1】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1】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词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
B.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C.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宁静的生活景象。
D.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2.清刘熙载《艺概》说“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下列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D.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3.“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


4.答案:

1.D

2.A

3.不一样。柳词中,它以“有”字带起,用铺陈的手法,表现湖山之间美丽的景色而本词中在突出湖山景色之美、展现西湖的“佳丽”外,更以乐衬哀,表达了对豪杰们沉溺享乐、消磨志气、不图奋进的悲慨与沉痛。
解析:

1.“白描式地勾勒”错。柳词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故“白描”的说法是错误的。

2.选A。没有运用点染手法。“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运用倒叙手法,先写梦醒再写梦中。“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回到现实,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3.柳词中,写“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景物描写以“有”字带起,运用铺陈的艺术手法,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而本词写“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目的是以荷花面积之广,桂花香味之浓,来突出湖山景色之美。人为的与自然界的景物相结合和映村,极富地方特色地描绘出西湖的热闹景象和诱人的风光,真是名不虚传的游览胜地。以此为衬笔,引出下文的感慨之辞,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对豪杰们沉溺享乐、消磨志气、不图奋进的悲慨与沉痛之情以及自己内心的不满。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又送①

杜甫

双峰②寂寂对春台③,万竹青青照客杯。

细草留连侵坐软,残花怅望近人开。

同舟昨日何由得,并马今朝未拟回。

直到绵州始分首,江边树里共谁来。

【注】①诗人在梓州写过《送别辛员外回长安》,后再送至绵州故称“又送”。②双峰:绵州著名的紫岩山和牛头山。③春台:别宴的餐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离筵之景,"双峰"为远景,"万竹"是近景,"寂寂"渲染了伤感的氛围。
B.颈联直说昨日同舟到此实为难得,而今还未计划并马回朝,留恋之情如见。
C.尾联对句想象分别后的孤独,抒发了诗人不能和友人一同回朝的遗憾之情。
D.尾联出句照应诗题"又送",使诗歌结构严谨对句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2.请赏析颔联的艺术技巧和效果。


5.答案:

1.C

2.①颔联描绘了一幅细草留连不舍地仲进座位下,残花满怀怅惘地挨近人前竭力绽开的画面。②诗人触景生情,赋予“细草”“残花”以人性,增添了不忍离去的气氛,妙笔生花。③这种移情于物(拟人)的手法,给人种“物犹如此,而况人乎”的感觉,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解析:“抒发了诗人不能和友人一同回朝的遗憾之情”错,尾联对句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长洲①怀古

(唐)刘沧

野烧原空尽荻灰,吴王此地有楼台。

千年事往人何在,半夜月明潮自来。

白鸟影从江树没,清猿声入楚云哀。

停车日晚荐苹藻②,风静寒塘花正开。

[注释]①长洲:苏州古称。②苹藻:苹与藻,皆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莽原上野火烧尽草木,留下一片灰烬,显得荒凉空旷,唯有吴王楼台高耸如初。
B.颔联写到千年过去,吴王已经不在,只有潮水伴着明月自来自往,历史变幻之感油然而生。
C.鸟儿的影子在江树中忽隐忽现,猿猴哀鸣声彻云霄,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
D.诗人傍晚时分行经长洲,怀想昔日繁华停车凭吊,落日余晖中更见苍凉,也更显怀古之意。

2.分析该诗结尾与李白《越中览古》结尾在表达技巧方面的异同。


6.答案:

1.A

2.同:①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让人回味。②与前文形成对比(衬托),突出情感表异:《长洲怀古》结尾是乐景衬哀情。《越中览古》结尾是哀景写哀情。
解析:“唯有吴王楼台高耸如初”错误。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过岭

(宋)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注:毵毵: 毵毵(音sānsān),毛细长貌,这里用来形容落花如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甘”意思是“甘甜”,此处用“一勺”突出“甘”之难得,“甘”之甜美,“又”,又试一勺甘,谓重饮此水,表达七年被贬,终于北归的喜悦之情。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醉中”对“梦里”,似梦似幻;“江南”对“海外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梦境,今日北归如宿醉。

C.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润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身心的疲惫。

D.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的意思是:谁人让山鸡忽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的宁静,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


2.诗歌尾联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从写景角度(动静角度)、抒情角度(以景结情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7.答案:

1.D


2.以动衬静,尾联描写了山鸡惊起、落雨纷纷的画面,以动衬静,表现出了山间的宁静;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尾联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毛毛细雨荡涤苏子人生的抑郁,山间静谧给予诗人心灵的安宁,表现了诗人乐观与旷达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D项,“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有误,从诗中来看,“谁遣山鸡忽惊起”,“山鸡惊起”是动,是声,“忽”说明“山鸡惊起”之突然,这一句诗是典型的以声衬静,借助山鸡惊起来表现山间的宁静,并不是表现自然的勃勃生机。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尾联“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意思是“谁把山鸡给惊起,落花伴着细雨纷纷飘落”。山鸡被“惊起”,恰恰说明环境寂静,此处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山间韩静的宁静;“半岩花雨落毵毵”是描写景色,此句以景结情,这纷纷细雨荡涤干净了作者内心因被贬而产生的抑郁之情,宁静美好而又自然恬淡的山间景色让诗人的内心逐渐宁静下来,不以贬谪为意,表现了苏轼的乐观、旷达。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宿田家

戴复古

簦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走路歧"可见诗人四处漂泊,行踪无定"旧征衣"可见诗人之困。
B.诗人有雨行山路之苦,又有夜宿田家之喜。一"苦"一喜",对比鲜明。
C.庄周化蝶,真实与虚幻难分,诗中运用典故,抒写了诗人迷茫怅惘之感。
D.诗歌以景结情,以"自飞"写大雁,使客观景物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2.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赏析戴诗和辛词中“蛙声”运用之精妙。


8.答案:

1.B


2.本诗“身在乱蛙声里睡”写诗人夜宿田家的情景,“乱蛙声”三字写出了乡村之夜所特有的音响。在“乱蛙声”中竟能慢慢入睡,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奔波一天之劳累。由于饱尝羁旅之苦,自然想家,因而下句则写梦中回乡。“蛙声”以哀景衬哀情,表现诗人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辛词“听取蛙声一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蛙声”以动衬静,写出夜行乡间的乐趣,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

1.B项“夜宿田家之喜”错,诗人的情感应是羁旅思乡的感伤。


2.本题赏析的是戴诗和辛词“蛙声”运用之精妙。本诗是诗人在浪迹江湖时写下的作品,表现了其流落江湖时的感受以及思乡的情怀。“身在乱蛙声里睡”写诗人夜宿田家的情景,“乱蛙声”三字写出了乡村之夜所特有的音响。“蛙声”而曰“乱”,则是诗人移情于物,辞因情发。而在“乱蛙声”中竟能慢慢入睡,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奔波一天之劳累。由于饱尝羁旅之苦,自然想家,因而下句则写梦中回乡。“蛙声”以哀景衬哀情,表现诗人羁旅之苦、思乡之愁。辛词“听取蛙声一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蛙声”以动衬静,写出夜行乡间的乐趣,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虞美人

秦观①

碧桃②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②碧桃,又名千叶桃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诗人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不道春难管”,跟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惋惜和无奈之情。

D.本诗为一首咏物诗,仕途不顺的诗人以碧桃自喻,从中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2.“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9.答案:

1.B


2.①美丽。“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②生长在偏僻之地(生长环境恶劣)。“乱山深处”,一“乱”一“深”,写出碧桃托身非所、处地荒僻。③无人欣赏。“为谁开”的疑问写出了碧桃不得意的遭遇。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综合赏析能力。B项,“以动衬静”错,“轻寒细雨情何限”写花在暮春的轻寒细雨中动人的情态和诗人的惜春的情绪,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并非“以动衬静”。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硖①

杜甫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

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

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

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

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

此生免荷殳②,未敢辞路难。

[注]①寒硖:地名,在今甘肃西和县城北四十里。②殳(shū):古代兵器,多用竹或木制成,有棱无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日悄悄”捕写长时间殿涉,“势多端”描写谷整幽深,重峦叠峰,山路险峻。通过险恶的环境,烘托日高人困之情态。
B.第三、四句继续描写环境的恶劣:阴云密布,硖谷幽深,寒意逼人,光线昏暗,似乎无路可寻。诗句中透露出严峻紧张的气氛。
C.第五到六句写寒硖难越,加之腹空衣单,饥寒相煎,采用了渲染的手法,着重描写诗人途中饥寒交迫的感受,凄沉哀伤之情油然而生。
D.第九、十句描写诗人走出寒硖后,沿途所见景象:时局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到处寻找做饭的烟火,流浪的行人只能在河边餐饮。


2.有诗评家说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情感抒发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这两首诗的结尾两句简要分析。


10.答案:

1.C

2.①这首诗结尾两句的意思是如果能免除战祸,百姓不再扛着武器从军作战,而能安居乐业,自已历经艰险,长途跋涉,又何妨呢?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两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意思是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③两首诗中,诗人都由自身遭遇、眼前现实而联想到百姓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忧民感乱、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因此情感抒发上两者有相似之处。

解析:

1.C.“渲染的手法”错,应为白描手法。“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说寒硖这个地方太过寒冷,我衣服单薄,又冷又饿,实在难以逾越,写景抒情较为直接,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

2.此诗结尾两句大意是说只要能够让百姓免于战祸,安居乐业,就算自己的道路多么艰险又有何妨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两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大意是在什么时候在自己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那时候即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两首诗都由自身遭遇与处境写到百姓的苦难遭遇,抒发的都是诗人忧国忧民、悲天悯人之情。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答题。

火山云歌送别①

岑参

火山②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注】①本诗是诗人五月间在交河(唐朝在西域的戍所,今新疆吐鲁番市西郊)送别友人时所写。②火山:亦称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北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火山,突出其高峻峭拔,为描写火山云设置了一个雄浑的背景,开篇自然,巧妙蓄势。
B.“满”“凝”二字从正面表现火山云的广阔密实,“飞鸟”一句从侧面烘托火山云的酷热难近。
C.五、六句从时间角度落笔,描绘火山云早晨阻断大风、傍晚随雨聚集,表现其非凡的力量和气势。
D.结尾两句切合题目中的“送别”,“孤云”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浮云”都有一语双关之妙。


2.诗歌的第七、八两句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1.答案:

1.C

2.①写出了炽热的火山云弥漫笼罩铁关、交河一带的情形,展现了戍边将士所处的恶劣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他们不畏艰辛、保家卫国的英雄精神(或“形象”)。 ②承接五、六两句从时间角度的具体描绘,转而从空间角度描绘火山云,承接自然,丰富了描写角度。 ③自然引出结尾迢迢征路向东延伸、孤云随马而去的场景,从而将送别的主旨(或“送别之情”)寄寓其中。

解析:

1.C.“火山云早晨阻断大风”“非凡的力量和气势”不当。五、六句是说火山云早晨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从动态的角度表现了火山云在一天中的变化和不可驱散的特点。

2.从内容上看,七八句“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写的是火山云弥漫笼罩着铁关,热气蒸腾,弥漫交河,展现的戍边地区恶劣的环境,从而从侧面衬托戍边将士们的艰辛与不易,衬托他们保家卫国的英雄精神。从结构上看,由五六句从时间角度的描写转向从空间角度写火山云,描写自然环境条件恶劣采用了多角度描写。这是呈上,另外启下,引出结尾送别友人远去的场景,突出送别的主旨,表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答案: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涉江采芙蓉①

【汉】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①选自《古诗十九首》,东汉后期作品。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土人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湖岸泽畔有很多幽香兰草,以花喻人,暗示兰泽有很多美女同样在采莲赠人,揭示在外游宦人之多。

B.颔联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主人公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忧的强烈效果,倍增其哀。

C.颈联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附着在千山万水的漫漫长路上,语言平实,却感情极为凄惋。

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离别相思之情,反映了游子和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2.有人说这首诗可以从不同的叙述视角解读出同一主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2.答案:

1.A


2.【示例1】以全能视角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忠贞的爱情。全诗采用蒙太奇的手法,一边是妻子在采莲赠人,但人在远方;一边是丈夫同时在回望故乡,思念妻子。画面重叠,虽千山万险,忧伤痛苦,但同心终老之志不变。

【示例2】以妻子的视角叙述对丈夫的思念。主人公是妻子,采芳草赠人而不在,想象丈夫在客居之地遥望故乡,陡增思亲情绪,面对漫漫长路,忧伤之中,长寄离思而忠贞不渝。

【示例3】以丈夫视角叙述,思乡怀人。主人公是游子,他采摘了兰草,想送给心上人,可是心上人却在遥远的故乡,这束芳草送给谁呢?想到同心相爱的人分隔异地,不禁悲从中来。点化了楚辞采芳寄情的意境,表现在相会无缘的浓厚感伤情调下的忠贞爱情。

【示例4】以丈夫视角叙述,思乡怀人。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词”的“虚拟”方式:即通过想象妻子采芳草表达离思,把离思从夫妻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解析:

1. 揭示在外游宦人之多,牵强。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安春望

卢纶【注】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大历中由王缙举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后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春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

B.颔联写归途遥远,在梦中都不知何日能到,然而又有几人能回乡呢?既有伤感、无奈,又聊以自慰。

C.颈联写川原纵横交错,远至天边;宫殿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的写景,壮观中隐含衰飒之意。

D.尾联正如沈德潜所评“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点明主题,表达了战时的伤乱之情,以及思家盼归之情。


2.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3.答案:

1.B;


2.①“逢世难”表达了遭逢乱世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了客居他乡的羁旅惆怅。

解析:

1.“在梦中都不知何日能到”错,应为归途遥远,不知何日能到,只能在梦中回去。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

辛弃疾

敲碎离愁①,纱窗外、风摇翠竹②。人去后、吹箫声断③,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④。

【注】①敲碎离愁: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敲碎了。②风摇翠竹: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③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期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此用该典,暗指夫妇相离。④阑干曲:栏杆的角落。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敲碎离愁”为倒装句,放在句首,既合韵脚又点明了题旨“离愁烦乱”,扣住了读者心弦。

B.在孤寂中倚楼眺望、反复读信的细节,突出了主人公百无聊赖、百般思念的心境。

C.满纸思念也不足以表达写信人的心意,直读得泪珠涟涟,突显了不能相见的痛苦。

D.这是一首缠绵婉约的代言体词,上下阕互相呼应,结尾思妇翘首终日,写尽离愁。


2.本词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色?试简要赏析。


14.答案:

1.C;


2.①以景衬情。翠竹青青,千山碧绿,芳草萋萋,杨柳依依,一片大好春光,而有情人天各一方,只留得闺中人独守空楼,本是美好的春色却让相思者徒增怨恨。②以事写情。倚楼独立,远眺千山,反复读信,翘首月下,这些行为细节无不表现出女主人公极度的相思。③以典寓情。风摇翠竹,吹箫声断,芳草离恨,这些都在典故的化用中寄寓着相思的离愁。④直抒胸臆。“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抒发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深情和苦楚。(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满纸思念也不足以表达写信人的心意”错。“相思意,何时足”是说来信中尽管满纸都是相思的文字,却也解除不了读信人相思的煎熬,并不是说来信人的相思之意难以表达。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雨后蝉鸣比兴。诗人病愈登亭,心情轻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感到高兴而在欢快地鸣叫。

B.颔联极写归思之深、之切。病愈后频频把盏,借酒排遣深重的思乡之愁,而深重的乡愁只能借做归乡梦暂得缓解。

C.颈联下句,化用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诗着眼于枯而复荣的春草,喻别情之盛;贺诗写的却是荣而复枯的秋草,暗喻失意之恨。

D.“秋风发上生”化用李贺的“秋风白”,却比之更为新巧,不仅指秋风吹白了头发,更有秋风萧萧的萧瑟之感,暗示诗人凄冷的情怀。


2.同是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5.答案:

1.A;


2.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

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

解析:

1.开篇没有“比”的手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附答案解析)

Tags:杜甫   李白   语文   诗歌   高考   苜蓿   安禄山   张耒   全民悦读有奖征集   古诗   长安   凤凰   马可   知识改变生活   文学   美好   一直在身边   房琯   韩干   饲料     春节家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