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古代铠甲的形制变化与使用材质

网络整理 2019-06-01 最新信息
古代铠甲的形制变化与使用材质

铠甲结构图


在原始部落的相互冲突中,人们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受到动物“孚甲以自御”的启发,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手段来护卫身躯,因而出现了原始的铠甲。据古史记载,最初的铠甲是蚩尤首先制造出来的了另一种说法是夏朝少康之子杼,杼协助父亲少康攻灭寒氏势力,中兴夏朝。在位期间,他发明用兽皮制甲,兵士穿上后,能遮挡敌人石刀、石箭的砍、射,同东夷族各部落争斗时,战斗力大大增强。

从部落联盟到国家统治,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出现,战争也日渐频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作战工具日渐精进,三军对阵时,防卫变得与进攻一样重要,护体工具自然也得到很大改进。先秦时,铠甲多用革制造,所以称为“甲”、“介”、“函”等;

古代铠甲的形制变化与使用材质

汉朝鱼鳞甲


战国中晚期,随着铸铁冶炼技术的成,开始用铁制造,改称“铠”,皮质的仍称“甲”;唐宋以后,不分质料,或称“甲”,或称“铠”或“铠甲”连称。还有一种称法为“甲胄”指古代打仗时所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即头盔,“甲胄”即“铠甲”和“头盔”的合称。

一、古代铠甲的的形制变化

纵观历史,铠甲虽然形制多样,但是总的来,编缀成整体铠甲的式样,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札甲”,二类是“鱼鳞甲”;第一类又分为两种,其一主要是用大型甲札编成的,称为“札甲”,最简单的一种用甲札固定编缀成护胸和护背的部分,在肋下相联,肩部用带系结。第二种是在前一种的基础上,在腰以下加编一排中型甲片,作活动编缀,用以护腰,在两肩加缀披膊。

古代铠甲的形制变化与使用材质

西汉齐王铠甲


第二类“鱼鳞甲”,是西汉的时候开始分化的。西汉初期的铁甲,主要是使用大型甲片的札甲,而使用中小型甲片的鱼鳞甲极少,到武帝掌权的年代,大型的札甲体系表现向鱼鳞甲过渡的趋势。到了西汉以后,札甲就完全消失了。鱼鳞甲这种从波斯传来的技术就这样排挤了中国传统制甲工艺。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还没有发现秦铠甲的实物,但是秦始皇陵墓出土的陶俑,可以说明当时铠甲的形制。秦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几类,从铠甲装束可以看出当时军队森严的等级制度。铠甲约可分为二类:第一类护甲由整片皮革或其他材料制成,在上面嵌缀甲片,四周留有宽宽的边缘。其又可分为三型。一型:仅在前身有护甲,两肩设带后系,打结系牢;二型:身甲和批膊组成,都是整片的;三型身甲是整片的,前身较长,下摆呈尖角形后身较短,平直。第二类铠甲全身是由长方形甲片编缀成的,有批膊,或无批膊。批膊也由甲片编缀而成。

古代铠甲的形制变化与使用材质

皮革铠甲


汉代铁铠除身甲外,身体其他部位也衍生发展出了保护工具。其中,保护颈部的称作“盆领”或“锻铔”,保护臂部的称作“钎”。保护头部的胄,称作“兜鍪”,鍪是一种炊具,“似釜而反唇”汉铠的身甲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札甲,二类为鱼鳞甲。西汉是大型札甲向精密型鱼鳞甲过度时期。

三国时期,铠甲形制有了进一步发展。除了身甲部分,保护颈部的“盆领”保护两肩和上臂的“披膊”,护住两腿的“鹘尾”和“腿裙”,都比较完善。出现了“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环锁铠和马铠”,不过这几种新型铠甲,在当时是比较稀有和珍贵的;两晋时期,晋军队装备的铠甲形制主要是“筩袖铠”,胸背联缀,在肩部有不长的筩袖,头戴兜鍪,两侧有护耳。这实际是继承三国时候的一种甲制,常被称做“诸葛亮筩袖铠”。

古代铠甲的形制变化与使用材质

藤甲


南北朝主要使用的铠甲为两当铠。“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在肩上用带前后扣联,腋下并不相连;隋朝的铠甲延续着南北朝的形制,为两当铠和明光铠,以明光铠为主。两当铠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甲身由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甲身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

古代铠甲的形制变化与使用材质

唐代明光铠甲


唐代铠甲形制多样,有种之多,即明光甲、光西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主要供步骑兵使用。唐甲有铁、皮、绢布等,较为精坚的都是铁甲,常见的有细鳞甲和山文甲以及长方形甲片编成的札甲。最具唐代特征的铠甲是明光甲,另一重要的形制是“步兵甲”;铠甲制造在北宋时期达到一个新的顶峰,宋代以后,虽然火器出现,但铠甲仍然是重要的防护装备“其制有甲身,上缀批膊,下属吊腿,首则兜鍪顿项”。宋代镜甲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

元明时期的铠甲,基本沿袭以前的形制,不过更为精巧。元朝东征西讨,战功显赫,依靠的是一支强大的军队,军队的主力全部是骑兵,并备有优良装备,柳叶甲和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用六层皮革衬里,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明代的铠甲大部分用钢铁制造,技术先进,种类有齐腰甲、长身甲、鱼鳞甲、圆领甲等。明代铠甲的各部件都有严格的重量规定,在形制和式样上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明初的铠甲基本上沿用北宋的形制。明代中期火器进一步发展,旧式铠甲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新式铠甲有布面甲,特点是轻便、结构简单而遮盖面大。以布为表里,内装棉花,钉缀金属甲片而成,称为“绵甲”,轻巧而利于水战,同时在潮湿气候条件下不易锈蚀。

古代铠甲的形制变化与使用材质

乾隆铠甲


清朝前期装备的铠甲承袭明代工艺传统,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艺的优点,铁甲防护能力和外观装饰都有进步。故宫博物院存清高宗弘历御用铠甲,由铜盔、护项、护膊、战袍、护胸、铜镜、战裙、战靴八部分组成。甲衣内衬钢片,袍上密缀铜星。清末,维新派操练新军,改成西式军装,铁铠甲甲遂废止

二、古代铠甲的的使用材质

最原始形态的铠甲,都用日常易得的材料制造,例如藤木或皮革。藤甲的主人是一彝族土著。

据《二国演义》记载:

“去东南七百里,有一国名乌戈国。国主兀突骨,身长二丈,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其手下军士,俱穿藤甲,其藤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内,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晒之,晒干复浸凡十余遍,却才造成铠甲。穿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称为藤甲军”。

古代铠甲的形制变化与使用材质

宋代铠甲


由此看出,藤甲的护体能力还是很强的,诸葛亮最后用火攻的方式打败了藤甲军“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书中记载的藤甲在今天武侯祠博物馆保存有实物。该铠甲通长52.5厘米、通宽112厘米。头盔通高15厘米、通长40厘米、最宽54厘米。盔甲透气又能抵挡武力攻击,工艺上经过了防风化等特殊处理,以至于能保存至今。器物上暗红色、黄色的图案也印证着器物主人的地位和当时的文化。据悉,自从火药被大量用作武器后,它便在百年前失传了。配套的盾牌最大直径为58.2厘米,盾心直径为17.5厘米。盾牌正面用特殊颜料涂抹着红色,色彩至今依稀可辨。与汉族木头盾牌不同的是,它是采用犀牛皮制作,不仅轻巧而且富有弹性。

古代铠甲的形制变化与使用材质

链子甲


关于皮甲的制造工艺,可参考春秋末期的手工艺专著《考工记》,这本书部分反映了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楚人“蛟革犀兕,以为甲胄”,书中的“函人为甲”,完整地总结了有关选材、制甲的全套工艺。“函人”就是当时专门负责制作甲衣的人。函人制作甲衣,犀甲的“上下旅”都是用七片连缀而成;兕甲的“上下旅”都是用六片连缀而成;合甲的“上下旅”都是用五片一连缀而成。犀甲可用一百年,兕甲可用二百年,合甲可用三百年。制甲的过程也很认真,必须先量度人的体形,然后裁制甲片。完工后,还给出观察甲衣好坏的方法。

铁制铠甲出现的具体时期,现在还不是很清楚。普遍认为战国时代就已经使用了铁质铠甲,《吕氏春秋·贵卒篇》提到“衣铁甲操铁杖以战”。春秋时期,铁器已经登上历史舞,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成为社会变革的一个要因。战国后期出现了铁质防护装备,但直到秦国,皮甲都是主要的护体工具,西汉晚期,才下降到从属于铁铠的次要地位,但仍然做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性护体装备而存在,一直沿用到火器代替了“冷兵器”以后,铁甲胄才退出。

古代铠甲的形制变化与使用材质

明代纸铠甲


纸甲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唐懿宗时的河东节度使徐商率先发明了纸甲,坚固异常,连猛箭都不能射穿。宋代的康定元年四月,宋仁宗曾经“诏江南、淮南州军造纸甲三万,给陕西防城弓手”,一次性制造和分发三万件纸甲,可见这种装备己经是当时的制式装备了。到了明代,戚继光领兵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寇时,令士兵穿着纸甲,在宋明两代都是军队的标准甲式之一。受到了明朝的影响,周边的日本等地区也有使用纸甲的记录。

以纺织品为原材料,如丝绸、棉、麻、织布等高强度的纤维材料制成的铠甲,称为“绵甲”,也称“绢甲”。特别是在中国普及种棉之后,由于棉花价格变得低廉,因此绵甲亦主要由棉花制成,使用朝代约为明清两代和古代的波斯等地区。绵甲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还有小臂,小腿护套等配件。甲表面可染成彩色,丝绸和布的层次达到100多层,在坚厚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镶嵌有铁片,钉有大颗的铁甲泡、铜钉铆固。绵甲用材比较轻软,具有防寒性,很适合于北方步兵使用。

古代铠甲的形制变化与使用材质

蓝田玉铠甲


玉、石质的铠甲并不是做为实际使用中的军事防护用具存在,而是一种丧葬的礼器。例如:战国时代赵王陵曾出土玉铠甲,成衣十分笨重,显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之物。皇室贵族由于地位的优越,自然逐渐滋生出追求富丽奢华、尊贵安逸的处世思想。古人把玉视为通神、圣洁之物,一生与之为伴,生前坚持“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死后又认为“玉能防腐,使人长生不老”。这种奢华之风同样体现在丧葬制度中。玉铠甲作为赵王陵的随葬品,它是按古代“事死如事生”丧葬礼制而制作的玉冥器。

参考文献:《周礼》、《武经总要》、《吕氏春秋》、《资治通鉴》等。

本文作者:秋姨讲历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676041846076263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西汉   晋朝   汉朝   历史   明朝   南北朝   宋朝   明光   北宋   三国   隋朝     两当   秦始皇   技术   元朝   春秋战国   蚩尤   动物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