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南明抗清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网络整理 2019-05-17 最新信息
南明抗清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公元1644年,也就是甲申年。在这一年的历史上充满了风云突变,在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

在明朝是崇祯十七年,清朝是顺治元年,大顺政权是永昌元年,三种纪年代表着三种互相敌对的政权。

甲申三月十九日, 大顺军攻克北京,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而死,当天大顺皇帝李自成进入北京,标志着明朝的覆亡。

南明之所以败亡,主要是因为这两大原因!

第一大原因:文武官员之间斗争

南明抗清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南明史示意全图

明朝的科举制度很健全,当时整个社会都认为,你得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能通过科举考试,才拥有领导社会的资格,而这个系统里出来的人都是文官,所以随着明代的官僚体系越来越完备,文官的地位和权力就越来越大,并控制了军事要务,相应的,武官的地位和威信越来越低,要被文官管着,比如派谁去担任什么军职,武官们自己说了不算,得由兵部通过考试来挑人选,而兵部是文官系统管理的。

文官系统瞧不起军人,对他们的事儿也漫不经心,时间一长,军人的待遇就越来越差,服役的条件也越来越恶劣。军人身份因此成了一种耻辱的象征。

在太平年代,这种对身份的否定还不是大问题,而当内忧外患出现,需要依靠军事力量的时候,这种否定就酿成了巨大的危机。在南明时期,这种危机就是内乱出现。

政权更迭,首要的事情是打仗,军人的势力自然会增强。在崇祯自杀后,出现的第一个南明政权——弘光政权,就是由一群武官为主拥立的,有了功,他们就开始要求以前没有过的待遇,比如参与高级大臣人选的推荐,甚至希望由武官担任大学士,总之一句话,他们想得到地位。

南明抗清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和平时期,文官有权,如果武官们不听话,就不让他们做事、做官。但在南明,形势变了,谁的拳头硬,谁说话就有分量,文官能依靠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是祖训,二是道德说教,这两样东西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根本没用。武官们变得越来越政治化,甚至开始挑战文官的权威,一旦他们觉得文官在妨碍自己,就开始对朝廷抗命。

很多时候,部队里那些本来该由文官担任的职务,都由军人来出任,比如说监军,是郑成功自己派去的,本来就是军人,不是由御史台这个文官机构派遣,不听命于文官系统,和部队里的所有人一样,统一听郑成功的号令,不大可能产生矛盾。再比如在郑成功的地盘上,负责收税的税吏,也不是文官,而是军需官,是军人出身,收税也是为了军队服务,因此在一切都军事化的体系里,文人想待下去,是不可能和武官发生争执的,因此文武之争也就不存在了。

著名的史可法,他试图用调和的手段来和武官合作。他让一些将领组成了几支军队,由朝廷发给钱粮,并提出如果哪支军队收复了失地,就可以管辖那块地方,用当地的税收当军费。

南明抗清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史可法影视剧中的形象

史可法的初衷,是想快速控制明朝灭亡后的混乱局面,在掌握军队的同时,能保护领土和老百姓。但这实际上是把管理军队的权力下放给了将领们,不论编制还是物资,都由将领们自己控制,这就使他们有了拥兵自重、对抗文官的资本,朝廷以后再想安插人手是难上加难,文官靠边站了,逐渐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

在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上,从来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这样的情形反过来又会刺激文官系统,加大对武官的制约,造成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大。

据记载:张慎言 , 姜曰广等东林党人被迫去职 , 史可法离朝督师扬州。 阉党又以 “ 顺案” 为名, 把曾投顺过大顺军的五十五名朝臣,分别处以碟、斩绞、 流、 徒、 杖刑罚, 另有十九人 “ 侯定夺”。

文官的压制,总使武官感到南明政权对待自己不公,出不了头,所以在南明历史的很多紧要关头,武官总是在内部破坏国家政权,而文官们也是自食其果,为他们的轻蔑付出了不少代价。

南明时期另一个重要武将孙可望就是个例子。

南明抗清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孙可望影视剧中形象

孙可望本来是张献忠的部下,张献忠死了之后,孙可望带着部队盘踞在西南。1649年,孙可望派使者表示要归顺南明永历政权,希望能够被封王。但是朝廷里的一派文官认为,明朝的祖训是,不姓朱不能封王,而且只要大家团结一致,肯定能拥有和清军对抗的力量,孙可望只是一个流寇,他能成什么气候呢,还想封王?别做梦了。这是南明时期典型的文官思路,相信的是精神力量,很少考虑现实问题。自然地,朝廷没有答应孙可望的封王要求,这一下就把他得罪了。

一年后,永历政权流落到了广西,后来又到了云南,这都是孙可望的地盘。拥兵自重的孙可望开始要挟永历皇帝,还杀了几位官员,因为他认为这些人都是当初反对他封王的。永历皇帝被吓住了,不得不给孙可望封了王爵,这就巩固了孙可望的势力,但他反过来就虐待皇帝,逼得永历只能向另一位抗清名将李定国求助。

南明抗清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抗清名将李定国影视剧形象

李定国帮助皇帝从孙可望手里逃了出来,但也导致了和孙可望的内讧。本来李定国曾几度击败清军,逼得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还击杀了清朝的敬谨亲王尼堪,声威大震,也使西南地区的抗清形势有所好转,然而内讧使他和孙可望不断地内战,双方损失了数万南明军队,再也无力和清军对抗。文武之争的结果,就是南明的实力被自己人消解了。

南明败亡的一大原因,是文武官员之间龃龉不断,致使军事力量遭受了很多无形的损失,难以抵挡内忧外患的冲击,而这一问题的根源,来自明代一贯重文轻武的风气,武人得不到身份认同,很难有效发挥力量。

第二大原因:宰相制度的缺乏

别看文官高人一等,其实在文官系统内部,也有一个身份认同的难题,这就是明朝没有宰相制度,这使得朝廷始终无法确定,谁应该是辅佐皇帝的人,又该怎么辅佐?这个身份的模糊,使得各派政治力量都觉得,自己有资格站在皇帝身边,掌握管理朝廷的大权,于是内斗不休,党争不断,这不但是明朝灭亡的另一个主因,也是南明败亡的第二大原因。

南明抗清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古代宰相

其实明朝本来是有丞相的,这些丞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宰相,但是朱元璋猜疑心非常强,以各种罪名把丞相们都除掉了,同时废掉了宰相制度。从那以后,在六部尚书之上,就只有皇帝一个人处理各种庞杂的事务。好在朱元璋是个政治超人,能挑起这个重担,但是明代后来的皇帝,大多数不像朱元璋这样,于是,谁来辅佐皇帝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后来逐渐冒出来一个角色来帮皇帝分担工作,这就是大学士。

一开始大学士们只是负责草拟诏书,逐渐发展成为替皇帝预先做决定,然后等着皇帝批准,于是大学士们变为了内阁,专门出产大学士的翰林院也成了重要部门。而伴随内阁权力的攫取,党争就出现了。

南明抗清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大学士

明代的官员喜欢结成各种派别,经常被称为某某党,有时是老师和门生结成一派,有时是价值观一致的人结成一派,有时是来自同一地区的人结成一派,比如从湖广来的就结成楚党,从浙江来的就结成浙党。他们之间的纷争就是党争。党争的核心,是获取大学士尤其是首辅的位置,以求能影响皇帝,间接获得执政和立法的权力。

不过大学士组成的内阁毕竟是一个衍生出来的东西,它干着宰相的活儿,却终究不是宰相,身份和职权都模糊不清。中国人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尽管他们权力很大,可在别的官员看来,他们总是干着越权的事儿。于是大学士成了官员们的眼中钉,没事就被言官弹劾,总说他们要篡权。不论哪一派的人坐上了首辅这个位子,都如同被穿在了烧烤架上,经常会受到别的派系攻击,往往是正事儿还没干多少就被轰下台了,这不但导致党争成了恶性循环,还使国家的发展被严重阻碍了。

缺少宰相制度这一隐患所造成的问题

宰相制度的缺乏所导致的争斗,其实还体现了明代文人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分歧。现实主义者认为,皇帝如果管不了事儿,那就给他找一个能管事的人,尽管这样的人凤毛麟角。这是大学士制度存在的逻辑基础。体现得最明显的就是万历皇帝时期。

南明抗清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张居正

张居正这个大学士本事大得离谱,权力也大得离谱,经常僭越皇权。而理想主义者却认为,皇帝必须得管事儿,并且大臣有责任确保皇帝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很多官员经常会情绪激动地反对张居正这样的掌权者,因为他们越俎代庖,干了皇帝该干的事儿。但是,南明的皇帝们是理想主义者所期待的那样能管事儿吗?

南明时期的绝大多数皇帝能力都不行,无论对一般的朝政,还是对党争的局势,都无力去控制。

南明抗清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弘光皇帝明安宗朱由崧

比如弘光皇帝,最早只是个藩王,而明代是严禁藩王参政议政的,所以他除了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别的什么都不会,国家元首应该具有的那些能力,比如性格坚强、做事果断、通晓国政,他全不具备。他忙活的事儿主要是选宫女、筹备大婚典礼,清兵都已经迫近都城了,他还只顾着在后宫享乐。弘光帝对治理国家一无所知,连他自己都觉得痛苦,干脆躲进深宫不闻不问,把朝政甩给大臣。他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让政权民心尽失,以至于他后来被俘时,一路上都被百姓唾骂。

南明抗清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南明鲁王

南明时期的鲁王政权,统治者也是无能的。鲁王是一个好人,但最多只能管管上朝礼仪这类简单的事情,大事的谋划都交给群臣去做。尽管鲁王手下有二十多万军队,本来可以抵挡清军南下,可是他从来没建立过完善的组织结构,尤其是军事组织的问题始终没能解决,管理极度混乱,部队物资匮乏,官兵甚至靠劫掠和勒索为生。

南明抗清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南明隆武

即便是有点能力的皇帝,在制度缺陷面前也力不从心。隆武皇帝是南明诸多皇帝中少有的比较精明的人,处事果决,文笔也不错,所以写诏书这种事儿基本都自己干了。他虽然先后任命了三十多个大学士,但大多数无所事事。可南明是一个纷乱的时期,就算是脑子特别好的人,在复杂局面下也容易迷茫,再说隆武毕竟不是明太祖,所以他的诏书经常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在战略问题上更是反复无常。

可是谁能帮他呢?没人。

宰相制度的缺乏导致了在谁辅佐皇帝这个问题上,皇帝能力又不足,国家的管理问题也就始终解决不了,并因此引发了一次次党争,造成了严重的内耗。

痞喵说

无论在文官还是武官系统的内部,都不能出现党争,由此产生的内耗是整个国家都承受不起的。明代始终没解决好这些问题,在南明时期的混乱局面下,各种利益的争斗就加了一个“更”字,因此使南明的君主世袭体系只存在了18年的时间,根本无力回天。

当然南明的失败也有其他因素,如输入到江南的粮食通道因战乱被破坏造成供给不足,江南、福建等南明政权所在地的税收征集困难,无法支撑军费开支,此外还有皇帝的挥霍无度、买官卖官盛行等现象,导致了民心尽失等等。

参考资料:

《南明史》

《明实录》

《弘光政权研究》

《南明抗清失败原因初探》

《晚明史籍考》

本文作者:痞喵读历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1568179824558595/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南明   明朝   孙可望   李定国   史可法   清朝   历史   张献忠   郑成功   崇祯   云南   李自成   扬州   电视剧   尼堪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