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往事如烟一】那一年范海辛的性感历险记,战火焚不尽赤子心|松山|滇西|怒江

网络整理 2018-10-08 最新信息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朴树《白桦林》

多年以后

昔日上校军官陈宝文又来到了松山

想起了那个喊杀声冲天的遥远的下午

……

站在腾冲国殇墓园

白发老人涕泪长流

半个多世纪前

他经历过的那场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

以及与他并肩战斗过的一个个亡灵的身影

像电影般在他的脑海中闪现

……

青年陈宝文英姿

sdfsjkdfgnsdgkfn        

01

白骨累累 血战松山  

时间:1944年6月1日晨

地点:怒江边 松山

人物:陈宝文  宋希濂  11集团军将士

怒江并不宽,但湍急的水流像巨剑劈开两岸向下奔流。滇西大反攻开始后,因与日军对峙两年,江上的桥梁和索道早已被炸毁,要想到达西岸,远征军必须在日军眼皮下渡江。果然,11集团军6月1日渡江时,受到日军猛烈阻击。

到6月3日,88师一个团及87师全部还未渡江。陈宝文随11集团总司令宋希濂在怒江边指挥渡江。滇西大反攻开始后他就一直在这位将军身边,指挥部设在江边一个农民搭的窝棚里。

这天,正好美军的一支随军摄影队也在场,摄下了11集团军下辖部队强渡怒江的壮观场面。下午,中饭还未送到,陈宝文到附近村子里买了20多个鸡蛋为大家充饥。

陈宝文算是标准的“富二代”,当时驰名全国乃至东南亚的云南大头菜十有八九出自他家。早在1935年,20岁的陈宝文已经从黄埔军校炮科顺利毕业,来到被视为“国之劲旅”的滇军。随滇军参加完两次长沙保卫战后,被调回中央军编入中国远征军,任司令部11集团军参谋处作战课参谋。

陈宝文老兵的黄埔军校毕业证

6月4日,在付出惨重代价后,部队终于成功渡江,开始攻打松山。

“松山战役打得太惨烈了!”陈宝文说。日军占领滇西后,松山成为扼守“滇缅路”咽喉要塞,日军在这里集结战俘和民工修筑了永久性工事。远征军以强敌几十倍兵力围攻一座山,近百天鏖战,先后的10个团2万人中伤亡了7763人,歼灭日军超过1250人,付出了1:6.2的惨重代价才攻下松山。

旁白

1943年春,为收复滇西国土和配合中国驻印军作战,中国再次组建中国远征军。于1944年5月11日开始滇西反攻作战。陈宝文追随宋希濂总司令,与11集团军深入到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发送群众,在当地驻军的配合下办训练团。同时,招募了不少当地农民、青年学生加以培训,组建了两支游击队。“为了驱逐日寇,人民群众给予了无私的积极配合,滇西人民舍生忘死的壮烈和英勇实在让人感动,这一切让我终身难忘。”陈宝文后来说。

有这样一张珍贵的老照片:一名受伤的中国远征军士兵躺在担架上,并肩作战的美国士兵正在为他点燃一支“重九”香烟……也有回忆说,滇西大反攻时,义无反顾走向沙场的抗日将士,除了带上弹药,上衣兜里往往还揣包“重九”香烟。陈宝文的儿子陈嘉聪说,父亲生前给他们讲过,这包烟已经不仅仅是战争间隙的消遣,而是马革裹尸、浴血报国时的伴侣。

很多年以后,年逾九寻的陈宝文讲起那时扣人心弦的战前决策故事时仍耿耿于怀:由于侦察到滇西日军布防的突然异动,远征军长官部以为内部出了奸细,故而紧急争论是否要做变局。直到60年后有研究学者告诉他,那个情报日军是从美军迷航失事的飞机上获得的,老人这才放下了这块60年的心头之石。

02

故地重游  泪长流 

时间:1994年6月

地点:腾冲国殇烈士墓园 松山

人物:陈宝文  其他老兵

这天,79岁的陈宝文参加了在保山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战场国际学术讨论会”。这一次,让他有机会重访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老人曾在自述中写道:“伫立在松山当年鏖战过的战场,在腾冲国殇烈士墓园,面对着一排排墓碑,我心中感慨万千。与我并肩战斗过的一个个亡灵的身影,像电影般在我的脑海中闪现……”

腾冲国殇烈士墓园

他当即赋诗一首:

“蹉跎岁月 五十秋,

战地今朝又重游。

一派繁荣新气象,

  痛哭英烈泪长流。”

陈宝文这一生,曾经三赴松山。

陈宝文受邀参加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时与抗战老兵一道重上松山

一九四二年第一次赴松山,是为国家为民族贡 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抗击日本侵略者。

第二次赴松山,在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十日。陈宝文这次重新踏上西征之路,心情和意义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用当时的话说,是到当地进行思想改造。

第三次到松山,就是一九九四年六月,陈宝文参加了在保山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战场国际学术讨论会”

“往事依依,却又历历在目。”陈宝文在自述中写道:“一个人的一生中能够有这样一段个人经历,与国家民族的历史紧紧相连,亦足以让我感到欣慰了。”

在病危期间,他跟膝下的儿子说,希望在死后能撒一点骨灰在松山。

旁白

陈宝文没在火线上拼杀过,但他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远不是几支步枪所能对比的。

作为作战课参谋,陈宝文直接和Y部队的部队长多尔将军共过事,半个多世纪后还能清楚地讲述多尔将军的身高、体态,甚至中文名片的格式。他与美军援华顾问团接触紧密,共同作战。有学者说,今天我们的纪念中更多讲述亲临战争的以死相搏,而相对忽视了陈宝文参谋们参与决策大战的殊荣。

陈宝文亲笔:听否怒江岸边鬼,夜夜泣涕到天明

值得一提的是,在滇军中知名度很高的“重九”香烟,就是这些决策者们的“宝贝”。多少个排兵布阵的不眠之夜,多少个惊心动魄的时刻,都有这支香烟相伴。随军出征,让“重九”的影响力扩大到了整个东南亚,成为当时蜚声海内外的国产名牌。更重要的是,它让“重九”这个民族工业品牌,无意间参与了历史,见证了正义与光荣的伟大胜利。

“大重九” 

昆明卷烟厂出品 

创牌:1922年 

陈嘉聪说,八九十年代,父亲还特意叮嘱他,买过一条“大重九”香烟。

03

用老去的时光翻译多尔将军回忆录  

时间:2009年11月10日

地点:昆明某小区

人物:陈宝文  志愿者

这是一间狭小但干净的屋子,不大的书柜摆满了主人常阅的各种书籍。厚重的英汉大字典已经泛黄,订了几十年的《北京周报》英文版垒成厚厚的一摞。

94岁的陈宝文躺在床上。他已经生病数月了。脸庞上布满沟沟壑壑的皱纹,写满岁月的沧桑。围在身边的是来看望他的志愿者。老人的手被紧紧握在慰问者的手里。一名志愿者手举一张大白纸,上面写着鲜红的几个字:您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我们爱您!耳背的老人眼里盈满泪水。

抗战胜利后,陈宝文留学美国西典军校。1949年本已去到台湾的他回到了昆明,报效祖国。1933年离家从军时是17岁,到1949年回家时刚好又是一个17年,这一年他34岁。

此后世事沧桑变化,他成为一名普通工人,默默无闻,坚韧不拔。妻子早逝,他一个人拉扯大6个子女。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胸有激雷,埋头书桌,用他老去的生命翻译了大量美国陆军援华顾问团的资料。其中,翻译多尔将军的回忆录《当旗帜降下的时候》,苍凉而悲壮,讲述的就是陈宝文们和这位美国将军创造中国战场胜利奇迹的风云岁月。而且,因手稿不慎遗失,他硬生生翻译了两次。

半个月后,陈宝文离开了人世。享年94岁。走的时候,志愿者们为他举行了正式的送别仪式,大家专门制作了一面签满了年轻姓名的旗帜,盖在了老人身上。他走得有尊严,像一位军官一样隆重。

 

旁白

陈宝文的儿子说,年过八旬的老父亲,几乎每天都保证五个小时以上的翻译时间。除了已经出版的《翡翠》(一九四一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杜晓东著,陈宝文译)、《云南旅游》(一九九九年云南出版社出版,陈宝文等译)等汉译英作品外,陈老还坚持翻译出几百万字与抗战题材有关的英译汉作品。如:《随史迪威撤离缅甸》。此外,就是凝结了陈老后半生的心血的多尔将军回忆录。

多尔将军在滇西抗战时任史迪威将军的副官。他在战争结束后撰写了大量的回忆录,并由于他独特的工作位置,美国国家档案馆专门设立了《多尔文献》这个专项。陈宝文翻译的回忆录中记载,以多尔将军为司令的美国陆军Y部队四千余人,曾在整个滇西反攻中与中国远征军混合编成,同中国官兵一起亲临前线,浴血作战。

陈宝文老人

时日无多的老人完全不“珍惜”自己屈指可数的生命,他珍视的是那段历史。老人说:“我经历了抗日战争中几次重大战役,亲身体会到侵略者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现在的舆论,对抗战的历史能做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是良知的回归。”这也许正是陈老历尽艰辛也要把多尔将军回忆录翻译出来的原因——让后人了解客观的历史,铭记历史。

每每忆及当年, 老人没有丝毫忿愤。始终心怀赤子之心,爱国爱家。

陈宝文离去后,人们将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在了松山。

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

那些闪耀的人性与社会之光

人心记得,光阴记得

Tags:松山   滇西   怒江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